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并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堿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里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堿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后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光緒29年(公元1903年)鑄,孤品,現藏臺灣鴻禧美術館,1991年6月在美國加州拍賣會上以18.7萬美元落槌中國近代銀幣十大珍品 目前,各種傳播媒介中評論錢幣收藏和投資的文章不可謂不多,但幾乎都是論述新中國成立后發行的各種現代幣,尤其是以近幾年發行的流通紀念幣為多。而介紹我國近代銀幣珍品投資的文章,卻如鳳毛麟角,十分罕見。長期以來,近代銀幣雖然沒有經過人為的炒作,但價格卻一直穩步攀升,表現出良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其潛在的投資價值不可低估。下面介紹近代銀幣十大珍品(按鑄造年份先后排列),希望對集藏愛好者會有所幫助。
2013年最為轟動的莫過于是一枚品相完好的“光緒元寶”拍出200萬的天價,賣家一夜致富,學者認為,“光緒元寶”收藏價值難以估量,是古玩收藏市場的“偏門”,如今“光緒元寶”收藏市場極度火熱,造假技術應運而生,請謹慎為之。
中國藝術品市場極度火爆,古錢幣、瓷器、書畫成為收藏熱點。由于古錢幣是不可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極為稀少,收藏價值無法估量。如今被各大收藏家和博物館搜刮而去,唯有在高端拍賣會上偶爾能見到古錢幣身影。“光緒元寶”劉益謙曾說,對于這種極具收藏價值的藏品,收集到便是緣分,福氣。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