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藏金于民”實現“藏金于國” |
美元貶值難以避免、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居高難下,如何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經濟效益和資產回報率?筆者認為,以藏金于民的形式來增加黃金儲備,在“持金為王”的時代實為可取之道。 借藏金于民實現藏金于國 一般地,可以通過央行購金和藏金于民兩種途徑增加一國黃金儲備。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藏金于民是更為現實有效的方式。主要是由于: 第一,央行購金與金價在短期內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增加黃金儲備是有效管理外匯儲備的有效途徑,但實踐表明,短期內央行買賣黃金的行為將影響市場預期,并最終影響黃金的價格。一旦我國央行出手儲備黃金,國際炒家不免在此興風作浪,最終造成國家財產的損失。 第二,中美經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必須考慮一些外部因素。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之一,同時又是美國最大債權國,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一旦中國大量購入黃金,改變儲備資產結構,將對美元霸權造成巨大的威脅。這也是中國未能大量購入黃金的一個因素。 第三,我國作為出口大國,長期貿易順差,為維持幣值穩定,也不得不長期購入美元以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營造“藏金于民”有利條件 “藏金于民”需要多層次、個性化的投資產品。對比發達國家的黃金市場,我國目前可供居民投資的黃金產品品種單調,針對性不強,并且普遍存在著交易成本高,流通渠道不暢通等情況。黃金理財產品主要局限于紙黃金、期貨等產品,沒有足夠的市場細分。黃金作為國際化投資品種,定價權在西方,而民間沒有正規的渠道參與國際市場。 “藏金于民”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印度的民間黃金需求巨大,在成立黃金交易所以前,黃金交易只有通過當地的銀行進行,印度人民手中的黃金沒有流動性,黃金企業沒有合適的渠道來抵御生產、投資風險,造成印度黃金儲備過低。2003年以后,為了促進和規范黃金交易市場的發展,印度成立了商品和衍生工具交易所。目前,印度商品交易所包括黃金、金屬和能源產品等在內的日營業額已達150億盧比,貴金屬交易位列世界前茅,印度民間儲金熱情高漲,2009年印度央行名正言順地從國際貨幣基金接手100噸黃金,其增加黃金儲備的手段值得我們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