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怎樣才算是通脹 |
發布日期:10-09-15 09:12:1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 |
近日,中國社科院一位專家稱,CPI上行不能完全等同于通貨膨脹。水、電、燃等價格改革是導致CPI增長的主要原因。物價上漲不能全怪寬松的貨幣政策,應正確選擇貨幣政策,不可貿然改變。 8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5%,環比上漲0.6%,創22個月以來的新高。8月CPI上漲3.5%。綜合來看,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價格上漲對新漲價的因素貢獻了70%左右。而且,基于當前的負利率以及預期,CPI近期仍將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對此,某些官員和專家或許覺得不以為然,CPI上行怎能和通貨膨脹畫等號呢?但筆者認為,該輪物價上漲絕非農產品(000061,股吧)漲價表面顯示的那么簡單,其背后的動力是持續的經濟高增長。因此,對8月份CPI創22個月以來的新高,決不能停留在對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的這樣一個認識上去,作為政府官員和政府智囊的專家絕不應該坐在書齋里“縱論歷史”。
事實上,CPI漲幅去年底以來就持續走高,在今年2月份達到2.7%的高點超過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實際存款利率由正轉負。CPI在8月份達到3.5%后,居民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貶值達到1.25%。換言之,我們存1萬元,一年后縮水就超過125元。從這個層面來說,通貨膨脹自我強化已勢在必行,絕不會因為某些專家或者官員“拍胸脯”和“解釋”就消失。由于物價持續上漲,特別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漲價幅度最大,很多民眾已經形成了很強的通脹預期。 當然,對于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創22個月以來的新高,我們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無論使用何種分析邏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我們不能忽視通脹的惡果,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更有責任警惕因物價上漲所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事實也勝于雄辯。上世紀90年上半期,我國曾遭遇嚴重的通過膨脹,至今老百姓還心有余悸。對此,達官顯貴無需背負歷史責任,專家學者也無需背負歷史責任,投機者更不需要背負歷史責任。但是,通脹的惡果卻最終由普通的民眾來忍受。 油價漲了,水價漲了,蔬菜漲了,更別提房價和金價了。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