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始終不渝地“逢低吸納”黃金 |
發布日期:11-01-31 08:50:2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
期強烈的情況下,沒有人愿意持有外匯。如何解決?夏斌給出了他的觀點。
“‘藏匯于民’是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重要一環,但是需要相應的配套政策。”夏斌說,首先,在外匯管理政策上要逐步轉向自愿結匯制;其次,應活躍國內的外匯金融市場,逐步拓寬居民持有外匯的投資渠道,提高其投資收益,減少其對外匯持有、投資的不必要顧慮;最后,要逐步放松國內居民投資海外市場的限制。 夏斌給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在國內設立最初僅由本國居民參與的外幣債券市場。 二是允許外資企業在市場上發行本幣債券,鼓勵外資企業在A股市場發行股票籌資。同時放慢國內企業,尤其是資源型、戰略型、壟斷型企業的海外上市步伐。 三是逐步放松居民對外投資的政策限制。 四是加快放松國內企業境外投資、并購換匯等投資限制。 中國應逐步提高黃金儲備比例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中國金融戰略:2020》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地球上16 .3萬噸黃金存量中可交易黃金僅為17%。截至2009年9月,全球官方黃金擁有量2 .4萬噸,其中美國8133.5噸、德國3408噸、意大利2451噸、法國2445噸,至2009年底中國持謝平1054噸。在早已廢除金本位制的情況,本書作者建議中國應擇機增持黃金,這里究竟有何玄機? “擇機增持黃金儲備,是為了謀求人民幣國際化這一戰略核心利益,構筑戰略性儲備。”夏斌將儲備黃金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他說:“你是否注意到,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即使面臨巨大的財政困境,不惜大量印鈔也沒賣1克黃金,這就是黃金的戰略價值。” “對于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而言,人民幣國際化是國家戰略所求,是大勢所趨,黃金儲備尤為重要。” 夏斌認為,一國信用貨幣要從國內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生產能力、貿易規模、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幣值穩定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一國是否具有相當數量的最后清償能力,仍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從大國貨幣興衰的歷史角度看,不管是英鎊還是美元,在崛起之初,都充分看重這一最后清償能力的基礎創建。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增持黃金儲備比例,是從人民幣國際化的根本戰略出發,是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最后確立打基礎、做準備的。不斷增持黃金儲備,應該是中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始終如一的一項重大原則。 夏斌建議:第一,國家應修改、完善黃金管理規定。逐步放開中國企業、自然人在國際黃金市場的交易活動;允許境內企業參股投資國際采金礦業企業、從事黃金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