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避險光環“褪色”意料之外,內在原因情理之中 |
過去三個交易日黃金價格的這一累計跌幅仍令眾多投資者措手不及,多頭更是損失慘重。按照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這一急跌使地上存金總市值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就蒸發了逾萬億美元。盡管目前國際金價有所企穩,但是黃金長期以來建立的保值避險形象可以說在投資者中已經轟然倒塌。 那么黃金是否已經失去了避險價值呢?通過以下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此次黃金暴跌的內在原因 黃金本身也是大宗商品,價值長期存在泡沫 首先應該看到的是,黃金并非對所有風險事件都有避險功能。黃金本身也是大宗商品,與原油、基本金屬等走勢存在聯動關系。因此當黃金、白銀、大宗商品的價格已經遠遠偏離了其使用價值,作為投資品的定價機制也完全顛覆了經濟學基矗 分析人士指出,金價下跌,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發生逆轉,黃金開始失去其“避險天堂”的光澤,于是資金重新流入股市等高風險的投資場所,以追求更高回報。現在看來,過去幾年,黃金價格的飆升越來越像是泡沫。 黃金一直被視作避險資產,因近年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美元不斷貶值,都導致黃金價格不斷飆升。若從1999年最低點251美元/盎司算起,到2011年的最高點1920.78美元/盎司,黃金的價格在12年里竟上漲了7倍之多。 然而,其計價貨幣美元從最高點120.99到最低點70.66不過貶值40%。根據全球前兩大黃金生產商的最新財務報告測算,生產每盎司黃金的現金成本不超過660美元,可見黃金的生產成本和目前國際金價相差甚遠。由此可以見,無論從避險作用,還是從生產成本上來看,黃金的價格都已經被嚴重高估。 此次金價的暴跌掩飾了大宗商品集體價格的下挫,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正是產能過剩和經濟緊縮的標志,但從避險的角度來看,黃金暴跌證明市場正在確認美國經濟復蘇,因此綜上所述可恰恰可以看出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現有的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推動效果不佳,經濟危機可能會長期存在。 金融屬性致金價暴跌,杠桿交易機制成幫兇 在這波金價下滑行情中,也隱約可看到大型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蓄意集中賣空的身影。 市場的實際情況是,金融資本利用“升值”或“貶值”的信息,不斷調動資金進行投機,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下跌,不僅可以獲得贏利機會,而且可以影響市常 實際上,在每一輪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后,似乎有一雙“隱形的手”。知名投資銀行美國高盛集團和德意志銀行,上周分別下調了黃金2013年均價預期,這兩家機構本身就是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