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至今存在 |
黃金價格與美元匯率波動的雙重風險。但這不是重點,問題是國際清算銀行對持有美元及持有黃金并未作出明確的分界線,用黃金換匯在此類國際大型金融結構之間依然存在,依然認可?此坪唵蔚膯栴}背后,市場應該明白,這種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交換”行為并不會影響到黃金市場價格,但當380噸黃金易主,140億美元投入市場的時候,全球金融層面、經濟層面卻發生了重大變化;執行者即達到了“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經濟目的。 當前來看,歐、美政府對銀行業“壯士斷腕”式的整頓刺醒了商業銀行沉迷于衍生品及杠桿化的美夢,商業銀行需要充足的現金流,拿黃金換匯雖然是“暗箱操作”,但可以用變相的金本位制來控制。拿如此巨量的黃金換美元的事件在這些金融機構之間并不是唯一,也不會停止,而且與市場無關。黃金的雙面性再次表露出來,金本位在民間已破除,在制度上也不復存在,但在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之間,商業銀行之間,依然存在,并且越是國際金融市場要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這種趨勢表現得越是明顯。這就是為什么如此巨大的黃金換匯事件會在奧巴馬簽署金融法案、歐洲銀行進行壓力測試之前出現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十年發展當中,實行過價格雙軌制,這一制度的局限性和破壞力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看來,依然明顯。站在國際黃金市場的角度,黃金領域價格雙軌制正在興起,一條軌上是由普通民眾掀起的黃金投資、消費熱潮,屬市場化;另一條軌則是由國際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等之間形成的“金本位”模式。世界離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市場化還有多遠?主導黃金市場的力量難道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改變?民間的力量是否也具有局限性和盲目性?眾多疑問在黃金牛市走過了十年的較大周期之后,依然撲朔迷離。 前不久,印度黃金協會發布消息,預計2010年印度可能進口500-550噸黃金;中國黃金市場的發展也勢如火箭,2009年中國市場黃金實體消費454噸,上海黃金交易所各類黃金產品共成交4705.90噸,成交額10277.95億元;上海期貨交易所共成交黃金期貨合約681.25萬手,成交額15272.82億元。亞洲黃金市場的力量開始顯現,具體說是普通民眾對黃金投資、消費的主導力量正在形成。幾千來,一直困擾黃金市場的傳統制度是否會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有所改變,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一種氣勢,叫“紫氣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