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銅章的中國情節——中國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戴志強在揭牌儀式上的發言

        上海大銅章網 15-11-18 08:20:40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我到歐洲,到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到俄羅斯,看到西方的雕塑藝術太漂亮了,看到歐洲的大銅章太漂亮了,不能不為之心動。但每每回到旅館,回到下榻的房間,便會想起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尤其是商、周的青銅禮器;唐朝的海獅葡萄鏡;也會想起古代的壓勝錢,尤其是唐、五代十國的人物故事錢、神仙瑞獸錢、四靈、四兔錢等等。這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高浮雕的青銅澆鑄藝術,這是東方的雕刻藝術,東方雕刻的美。
                中國古代的錢幣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正用品”,即正式發行的貨幣;二是“非正用品”,即壓(厭)勝錢,亦稱花錢、民俗錢,它們被稱為“錢”,但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從文化意義上理解,是貨幣文化的衍生物。
                中國的壓勝錢源遠流長,它和金屬鑄幣應是誕生于同一母體——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是有雙重職能的,它既可以行使貨幣的職能,同時也保留著它原本具有的功能。譬如中原農耕地區的“錢”、“镈”,便是古代的農具鏟、鋤,它們在取得實物貨幣的職能以后,仍然可以作為農具使用。這個意義,在當時社會,也確保了它的實物貨幣地位,這或許便是貨幣和貨幣文化衍生物的淵源和情結。
                在中國早期(春秋戰國時期,始于公元前8世紀)的金屬鑄幣上,往往會鑄有一些和祭祀有關的用語或吉祥詞語。譬如在平肩弧足空首布中,會鑄有牲畜等祭祀名物的文字;刀幣的背面會鑄上“吉”、“大昌”、“安邦”等吉語;戰國秦“半兩” 錢的背面也曾經發現過祈求財富的吉語“千貝”。這樣的現象或許是承繼于實物貨幣雙重職能的衣缽。
                到秦、漢以后,壓勝錢的文化有了明顯的發展,品種和涉及的內容都有拓寬,逐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一支,即所謂的“非正用品”。古錢中的“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一直相伴而行。壓勝錢的形制活潑多樣,內容豐富,從文化、藝術的意義上講,是正用品的補充和延伸。壓勝錢中的精品,幾乎都出自“官爐”(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國家造幣廠),它們代表了那個時代錢幣鑄造的精華。所以我稱壓勝錢是中國古銭的“半邊天”,是古錢中的“半壁江山”。
                到今天,當代的錢幣仍然有兩部分組成,即貨幣和貨幣文化的衍生物。紀念章、大銅章便是當代貨幣文化衍生物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壓勝錢的繼續和發展。特別是由國家造幣廠設計生產的紀念章,與貨幣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因為它們擁有共同的設計師、共同的雕刻家,甚至是一樣的操作技術,大致相仿的工藝流程,所以造幣廠設計生產的紀念章、大銅章和同時代的金屬貨幣誕生于同一個母體,它們之間的手足之情、血緣之親不言而喻,也可以說是當代的“官爐”。
                其實,從文化意義上講,一枚好的紀念章,尤其是大銅章,或許更能比較充分地反映這一個時代的錢幣文化,因為,它可以突破貨幣設計生產中的很多條條框框、清規戒律,設計人員的思想可以更加解放、更加活躍,表現的手段可以更加靈活多樣,技術運用可以更加充分,可以淋漓盡致地去探索、去創造。對于面積比較大的大銅章而言,設計者、雕刻者可以擁有更加廣闊的用武之地,他們的思想和技巧、風格和情操,可以在這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更加充分的發揮。事實上,經過大銅章的試驗和實踐,一些成熟的工藝技術已經被引用到紀念幣,乃至流通貨幣的設計和生產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水平、高質量的紀念章,大銅章,不僅是當代貨幣文化的補充和延伸,而且是當代先進錢幣文化的創造者、開拓者,它們是開路先鋒。
                今天,中國錢幣學會幣章藝術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它勢必會更加有效地調動和組合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力量,為推進我國的幣章藝術,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發揮積極的作用。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aixian)。
        中國集幣在線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