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是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和學者,在西學東浙史上,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徐光啟,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利瑪竇和徐光啟共同研習西方數學、天文等西方科學,兩人對基督教神學和倫理思想有著共同的理解,共同作出了對儒、佛的獨到分析,于是共同譯成了《幾何原本》。
為了紀念兩人給予后人在幾何學發展史上的巨大貢獻,特制作發行“利瑪竇、徐光啟紀念大銅章”,該大銅章由陳堅老師傾情設計,其中黃銅、紫銅各發行200枚,銀章發行99枚。
該大銅章正面的“萬國全圖”為利瑪竇所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的簡縮版,這是漢語系統中第一次展示世界全貌,也是明末清初中國士人瞭望世界的第一個窗口。章面上方的望遠鏡與星象圖展現了徐光啟在天文歷法上的成就。徐光啟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編譯了著名的《崇禎歷書》。同時徐光啟在軍事上也有很大的作為,他大力推動火炮改良,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個人。下方的鐘表齒輪、自鳴鐘、西方樂器意喻著利瑪竇把西方的文化與科技帶入中國,利瑪竇正是憑借著向明朝萬歷皇帝進貢的自鳴鐘,而得以準許長期留居北京,從而在北京展開傳教活動。銅章背面正中的幾何圖形以及下方的圓規、三角尺是幾何元素的靈活應用。我們所熟知的“幾何”二字,也是由徐光啟所定義。章面上方的抽象麥穗與水波是體現徐光啟在農業上的杰出成就,徐光啟潛心探究農業科學,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編著成《農政全書》。下方的地球儀為利瑪竇所帶來的西方先進天文儀器。
據陳堅老師介紹,此枚大銅章最大的亮點在于,在同一章面上用凹凸并存的手法來塑造利瑪竇、徐光啟的浮雕,同時以兩人半面頭像來構圖,這不僅是大銅章設計上的一種創新,也將兩人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動形成呼應,凸顯中西文化在此二人身上的交集、匯合所產生的幾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