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歌是流自內心的實意。寧夏城鄉建設50年突飛猛進的速度,寧夏人民生活50年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一刻,在以金銀為材質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幣上,被歷史性地永久凝固。
金銀兩枚“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幣,主圖一致,表現的同是位于永寧縣納家戶清真大寺北側的中華回鄉文化園。中華回鄉文化園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具地方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群,它依托古老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和回族風情濃郁的納家戶村而建,主要展示伊斯蘭建筑文化、禮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中華回鄉文化園內的回族博物館,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整體建筑為“回”字形,漫步其中,能全面領略源遠流長的回族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回族文化。金銀紀念幣上的中華回鄉文化園,為主建筑的正面圖案。雖然只是整個建筑群一個局部,但我們仍能從中領悟到奇想縱橫的伊斯蘭建筑的精髓,莊重而富有變化,雄健而不失雅致。尤其是建筑中的穹隆,看似粗漫,但卻韻味十足。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加強了金銀紀念幣的欣賞價值。
訝異紀念金幣背圖的簡約,沒有復雜的表現形式,沒有深奧的藝術手法,卻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畫面上,簡單到只有兩位回族青年男女,陶醉于他們的口弦舞之中。但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什么比回族少女扭動的舞姿更能打動我們的心弦?還有什么比回族漢子的飛揚的歌聲更能撞擊我們的心胸?隨口弦撥奏出的優美旋律,隨回族少女輕搖身軀緩緩而舞,我們讀懂了賀蘭山的綿延不絕,黃河水的激流滾滾,大沙漠的浩瀚,大草原的無垠,以及回族風情的鮮明、獨特與生動。畫面上,回族青年采取淺浮雕工藝,著重突出的,是他們臉上露出的喜悅神情。他們的身后,伊斯蘭建筑特有的半球形跨空穹隆,以簡單線條凸顯,其壯觀,其神韻,均在畫面之外。這種實與虛的強烈對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字樣,深深印在每一位欣賞者的心里。
相比之下,紀念銀幣的純白之色,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半個世紀銀色的回憶。這種回憶,是高達十米的黃河水車,悠悠千年“吱呀”有聲搖出的沉重歷史;這種記憶,又是博斗于黃河之上羊皮筏,隨波涌上,隨濤跌下,起伏之間,展現出西北漢子不屈不撓的堅毅品質。而這種堅毅品質,這種剛強個性,這種粗獷力量,在六盤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融匯到一起時,又化作推動寧夏歷史發生質變的巨大動力。歲月靜靜流淌,只剩下風,在西北空曠的土地嘶鳴,而那座紅軍紀念亭,將這段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銘記的歷史,永遠定格于此。正因有了這強大的動力,才有了固沙網格創造出的青的山,綠的水,飄帶般的環山公路,以及我們能想象得出來的遼闊藍天。呼嘯而來的火車,駛進的是寧夏一個全新時代。而所有這些元素,在設計者的筆下,在銀幣有限的尺幅之間,都伸展有序得到一一體現。新舊兩個寧夏,在銀幣上的強烈對比和沖撞,更顯現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具有紀念色彩的深層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