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美譽之稱的寧夏,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自1958年10月25日成立自治區以來,寧夏人民用自己聰慧的才智,勤勞的雙手,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書寫著一段段傳奇,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為隆重紀念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于2008年9月12日以法定貨幣的形式,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共2枚,金銀幣各1枚。
提起寧夏,人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有兩點印象:一是回民占主要聚住人群,二是擁有紅藍寶――枸杞子和賀蘭石。因此,在紀念幣面市前,筆者猜測,圖案應有此內容元素。但當筆者面對實物圖稿時,內心的贊嘆由衷而生,并深深被畫面的獨特視角和精彩元素的引用所傾倒。
建筑,是民族和文明的個性體現。建筑藝術是伊斯蘭藝術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而伊斯蘭建筑更為世界三大體系之一,開始于公元七世紀的阿拉伯。緣起,統領該套金銀紀念幣的正面圖案視角由此打開,上緣頂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以莊重醒目的粗黑體緩緩輔開,環擁著巋然屹立的中華回鄉文化園。中華回鄉園在阿拉伯紋飾的穹隆籠罩下,在浮雕、鐿面、多種形式噴砂等現代先進工藝的合力表現下,莊重而富于變化,雄健而不失雅致,美不勝收。月牙、尖塔、圓拱頂、拱形門猶如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韻味十足,其建筑造型與裝飾紋理既有古老傳統的厚重,又不乏濃郁的現代氣息,突顯了伊斯蘭文化風韻。園前呈八字形延伸開的輔滿無始無終、轉瞬間卻生出無限變化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甬道,像一道歷史軌跡自然地引出2008紀慶年號,使紀念主題得到了充分的渲染。
當我們被正面的回族之“家”深深地吸引,禁不住產生了與“家”的主人馬上會面的迫切心情。隨著腳步在甬道上的緩緩前行,跨過拱形門,經典的伊斯蘭優秀建筑已漸漸轉到了身后,映入眼簾的是熱情奔放、好客熱情的回族兒女。1/4盎司金幣背面圖案采用舞臺設計,寬闊的圍邊如打開的帷幕,下部月牙形的分割在陰文“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主題的交待下,猶如自治區紀慶的舞臺,在線條伊斯蘭建筑外型組合圖的背景映襯下,近景以大比例寫實手法逼真刻畫出一對回族青年男女,身著絢麗而時尚的本民族特色服裝,正在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喜慶華誕的到來跳著本民族特有風格的“口弦”舞。人物刻畫從細節著手,男青年健壯的軀體破衣而出,女青年S形的體形婀娜多姿,那對視的雙眸中,是彼此心靈的交流,口弦器傳出的天籟之音是彼此間情感的流露,燦爛的笑容是對生養自己這片眷土的愛戀,整個圖案熱情謳歌了美麗、健康、自信、快樂的回族兒女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
天下黃河富寧夏,祖先遺澤兩千年。黃河母親的乳汁哺育出的寧夏人民在祖先文化的熏陶下,不斷創造出一項項讓世人贊嘆的創舉。如果說金幣表現的是“歡慶”,那么1盎司銀幣背面圖案表現的則是“展示”。圖案以黃河水車、羊皮筏、固沙網格及六盤山和紅軍紀念亭等元素組合而成,蔚藍色的天空下,山勢雄偉、巍峨挺拔、山青林蔭、云海蒼茫的六盤山和紅軍紀念亭遠景映照,六盤山因旖旎風光聞名遐邇,更因開國領袖毛澤東在1935年10月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英勇作戰,勝利突破國民黨六盤山封鎖線后,結束二萬五千里長征而留下的光輝詩篇《清平樂·六盤山》而彪炳史冊。右側近景里,黃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車依然煥發出勃勃生機。這種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為中國農業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見證。山水相連,與遠景相呼應,則是幣面右下部奔涌湍急的黃河水面上的寧夏人民獨創出的特色交通工具――羊皮符子。中景里綠蔭成林的樹木旁,風馳電掣在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上的列車呼嘯而來,被聯合國肯定的固沙網格,治沙成果顯著豐碩等等,這一項項歷史與成果的展示猶如一道道視覺佳肴,讓賞析者沒有絲毫停筷舉杯的空隙,頗有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倫美奐的意境,萌生出置身世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