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金幣網》發表了李鐵生教授在宏揚金幣文化座談會上的發言,題為《從金銀幣的分類看金銀幣的收藏》,該文刊登以后引起網友們的廣泛爭鳴,爭論的焦點是愛幣和愛錢到底有沒有矛盾?歡迎網友們就此話題發表您的看法。
[flash=360,300]http://free.33china.com/home/ylmb/swf/zqpp.swf[/flash]
========================
[color=#DC143C]12月21日 愛幣和愛錢有沒有矛盾?[/color]
[flash=500,350]http://www.freewebs.com/eshu188/rili.swf[/flash]
========================
阿呆說:
讓我不明白的是都什么年代了,有些人還不識人間煙火。
柳群說:
阿呆兄好!金錢固然是好,也很重要,沒有錢哪里可以買幣,但買入一枚自己心儀的好幣也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
阿呆說:
市場經濟說白了就是錢的經濟,沒有它社會怎么運轉,大到國家,中到金幣總公司等單位,小到家庭沒有錢怎么運轉。
========================
賺錢是硬道理說:
愛幣的人比愛錢的人層次要高。
阿呆說:
我們投資者,收藏者,市場經營者拿著幣,一些人還扛著層次高的牌子,他們總公司數著錢,好好想想吧。
天涯布衣說:
有道理兄好!
你這個觀點我不贊同,投資也好,收藏也罷,都是一種人生活動,都體現一種精神,對社會都是一種貢獻,因此,只是不違背法律,不損害他人利益,不論投資收藏,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你說對嗎?
至于不顧商業道德,利用虛假信息,設立投資陷阱來獲取暴利的投機行來,則另當別論。
石頭城說:
同意老布的意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市場經濟是逐利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學幾條語錄。
馬克思: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斗爭著。
恩格斯:人們必須先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然后才能從事宗教、哲學、藝術等上層建筑的活動。
列寧:社會主義就是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毛澤東:手中沒有糧,屁股不下床。手中沒有米,喚雞都不靈。
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老牛說:
精彩!
阿呆說:
喜歡
殷敏說:
哈哈!石頭城老師,我真佩服你啊!瞧你,對一個問題竟然引用了這么多偉人的言詞!
在這次的1210會議上,你脫稿發言,讓我們大家一睹你的風采,佩服!佩服!
石頭城說:
殷總過獎了,我仍在職上學,每天喊別人老師,自己應當是學生。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在進行理論、觀點表達時總離不開自己的利益背景,但我們應當承認一個共同的學術規范和討論標準,否則爭論不會有結果和答案。
應當歡迎不同的聲音,寬容不同的見解,但反對人身攻擊和沒有論據的強詞奪理。
殷敏說:
完全贊同您的觀點,因為我們都是“愛幣人”!
柳群說:
賺錢是硬道理兄好!買幣\藏幣是一種精神愉悅,是生活到了一定程度\一定高度后才會參與,是種更高層次的滿足.
========================
幣海說:
中國金幣網特約專家文章:
從金銀幣分類看金銀幣收藏
[img]http://www.chinagoldcoin.net/shidian/2004-12-16/tu.jpg[/img]
一、關于幣的功能
討論弘揚金幣文化,首先要認清三種幣的功能。我認為按照各自行使的功能,貨幣可劃分為三種:第一,流通幣,即按面值發行流通的硬幣;第二,收藏幣,即溢價發售,面向收藏者發行的紀念幣;第三是投資幣,即純金銀幣,它的一個特點是根據金銀價格定價,如我們國家的熊貓幣。
我們目前很大的一個遺憾是,純金銀幣沒有好好發展起來,結果導致了投資者在收藏幣領域的廣泛運作。要解決這一困境,純金銀幣即熊貓幣應當盡早在銀行掛牌回購,便于變現,這樣可以有效地把收藏幣領域的投資者吸引過來。純金銀幣的投資功能強于金條、金飾,它的運作在國外有很多成功經驗,例如楓葉幣等。我想,盡管我們目前的工作在政策方面還沒有完全疏通,實現起來也固然會有一定的操作難度,但作為一個重要的投資渠道,我們應該努力把它完善起來。
在三種幣中,收藏幣是最具有文化的一塊。按照國外的經驗,收藏幣是緩慢增值的,它的升值取決于藏品市場的自然消耗,而不是通過大炒大賣。但到了我們國家,由于投資渠道少,現在很多人把收藏幣當作一項可以實現暴富的投資,像當年的“山河一片紅”、“猴票”等郵品一樣,人為地炒起來,結果雖然富了一批人,但大部分的投資者卻是被套了。現在有些人“義憤填膺”,把套牢的罪責歸咎到發售機構,我看,這些人是投資量太大,求勝心太切了吧?我提醒大家,套住是正常的,所有的投資市場,例如股票,不也有被套住的嗎?投資就有風險,把收藏幣用來投資也一樣,尤其盲目的投機,被套的可能也就大些。
二、關于宣傳工作
無論如何改進體制,改進營銷,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擴大最終用戶,即收藏者的隊伍。金銀幣的收藏者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購買能力,二是文化品味。我們國家現在有錢的人越來越多了,如何把有購買能力的人吸引到收藏金銀幣上來,這就需要宣傳。
中國金幣總公司很重視宣傳工作,尤其這幾年成就很大。宣傳是很值得的,我舉我個人的一個小例子,烏克蘭發行了紀念切爾諾貝利的一枚幣,但幣面都是烏克蘭文,大家看不懂,一開始在市場上無人問津。后來剛好我寫了篇介紹這枚幣的文章,幣商就大量復印,作為宣傳,結果銷售很好。所以宣傳很有必要,投入的收益是長久的。
金幣公司有三大宣傳平臺,在這里我特別強調一下中國金幣網,要大大加強,大大改善。巡展和博覽會每年一兩次,《中國金幣》是每季一刊,而中國金幣網是每天的、即時的,最有吸引力。中國金幣網應當成為行業主流的宣傳窗口,有多少人看,什么人看,要加以研究,除了注重傳播,還要注重導向。
前面金幣公司提到明年要出版《圖錄》,我對此很支持,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經過專家的嚴格審核,必須是權威性的,不能有錯誤;其次要注意對錢幣加以編號,號碼的編輯要便于商業交易,符合計算機操作。
另外我再提一點建議,金銀幣作為藝術品,應在幣面刻上設計者的人名,可先從紀念章試用,條件成熟了再過渡到紀念幣的應用,要樹立設計的品牌。
三、關于弘揚金幣文化
我談談我近年來的工作。退休之后我出了十來本書,前五本是關于現代幣的,現在轉向了世界古錢幣。古錢幣是錢幣文化的根源,我先后寫了希臘羅馬幣、拜占庭幣,下一步準備寫古波斯幣。它們是世界錢幣文化遺產,要弘揚錢幣文化,一方面也要去研究歷史淵源。現在世界上很多集幣愛好者都比較關注奧運幣,事實上,2500年前,希臘幣中就已經出現有摔跤幣、擲鐵餅幣、賽馬幣等,這就是錢幣文化的歷史淵源。
此外,我將二十年來世界硬幣大獎的獲獎幣編了一本圖集,該書將于不久出版。通過對這二十多年的獲獎幣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世界公認的精品幣在選擇主題、結合民族特色、幣面的設計、工藝的制作等方面所體現的突出的特點,這對我們的工作是一個參考,對我們的市場也是一個幫助。在世界硬幣大獎的評選中,奧地利得獎較多,最近拉脫維亞、立陶宛等也異軍突起,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我們要力爭在世界評選中占有一席之地,獲選的越多,世界的關注度也就越高,我們的金銀幣銷路也就會越好。
我最近還在著手編輯關于世界歷史上著名金銀幣的一本書,從希臘的第一枚金幣、Ottoman銀幣、美國的Morgan Dollar,到墨西哥的銀幣等,這些幣為什么在世界上享譽盛名,同樣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我做這些工作的目的在于促進更多的人關心金銀幣,成為金銀幣的潛在購買者,并最終加入到我們的集藏隊伍中。金幣收藏或者整個收藏,是一種文化,是一個國家物質生活和文明生活的側面反映。對于這一點,我體會很深。20多年前我在英國時,曾到一位教授家做客,教授本人收藏的是英國的老礦燈,教授的夫人收藏蝴蝶,教授的女兒收藏海貝,教授的兒子收藏玩具火車,飯后大家都拿出自己的藏品,一一向我展示,這就是一種文化。在歐洲,很多博物館的陳列品都是個人苦心積累多少年的藏品,他們無償貢獻給社會,使后人永久留存。美國的博物館也是這樣,我在華盛頓時看了整整七天的博物館,他們的藏品各具特色,意趣橫生,我是流連忘返,感慨萬分。
聯系到我們的金銀幣市場,我想,炒作的漲跌是階段性的,沒有文化,沒有收藏作為支撐,這種純粹建立在獲利基礎上的投機是站不住腳的。我最后要奉勸我們的市場參與者,要想從金銀幣中受益,首先要了解金銀幣,熱愛金銀幣。愛幣的人多了,愛錢的人少了,我們的事業也就有希望了。
李鐵生:1932年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195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系。1980-1982年為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進修學者。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經濟、科技管理工作。退休后主要從事世界錢幣文化介紹工作。著有《世界硬幣圖錄精編》、《世界硬幣趣談》、《世界硬幣知識大全》、《古希臘羅馬幣鑒賞》、《世界奧林匹克紀念幣》、《拜占庭幣》等多部錢幣研究著作。現為世界硬幣大獎評委、中國錢幣學會理事。
(中國金幣網www.chinagoldcoin.net)
藝海說:
我個人認為;李先生把中國錢幣劃分這三類是非常客觀的,也是對目前中國錢幣市場的情況視作一種長遠的目光。
第一,流通幣,即按面值發行流通的硬幣;
這里也包括流通紀念幣,其發行的目的重點是在于廣泛的宣傳作用,但對錢幣收藏專題愛好者也是多一點專題的題材。流通幣的主要目的也是在于普及錢幣文化。但目前由于國家發行渠道狹窄未全面公開平價銷售,導致市場集中,百姓難于獲得發行價的公開競爭環境,使部分公司經銷商獨攬該市場的份額,導致目前流通幣不流通的狀況。在我國把流通紀念幣也演變成為收藏幣。如臺灣省發行流通幣人們知道其發行日,就會在其經銷點排隊購買,而在我們大陸卻極少能有這樣的銷售情況。
第二,收藏幣,即溢價發售,面向收藏者發行的紀念幣;
是指貴金屬的特種、紀念金銀幣,發行題材均為涉及社會、科學、經濟、軍事、體育等一類重大事物的紀念而發行。這些題材的金銀幣量少,且貴金屬的質量價值也大大高于面值,量少也體現出收藏物希為貴的宗旨,這類完全作為收藏也是比較準確的。
第三是投資幣,即純金銀幣,它的一個特點是根據金銀價格定價,如我們國家的熊貓幣。
題材一慣性,發行量明顯大于特種、紀念金銀幣,按國際金銀價格的起伏,來投資也是較為科學的,但目前國家作為投資幣發行,其中缺乏投資幣的游戲規,則使目前市場對投資幣缺乏信心的關鍵。
========================
幣海說:
作為投資幣的熊貓幣為什么不能實現掛牌交易呢?如果這樣就能大大促進熊貓金幣的發展.
========================
幣海說:
巡展和博覽會每年一兩次,《中國金幣》是每季一刊,而中國金幣網是每天的、即時的,最有吸引力。中國金幣網應當成為行業主流的宣傳窗口,有多少人看,什么人看,要加以研究,除了注重傳播,還要注重導向。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
天涯布衣說:
關于錢,關于幣,關于權利,關于發展
李老師在金幣文化會上的講話刊登后,引起不同的看法,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是好事,既然是探討,那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想要認真理解李老師這段話:“愛幣的人多了,愛錢的人少了,我們的事業也就有希望了”,他是從宏觀上對金銀幣整體發展而言,并沒有涉及市場上的個體投資行為,因而也沒有否定愛錢的行為。
我希望大家不要曲解李老師的本意,不要把他放在錢的對立面上。
愛錢,愛幣,其實就是投資和收藏的代名詞。
愛錢沒錯,在倡導發展經濟的今天,國人傳統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投資意識增強,投資思維敏銳,投資手段精進,理財能力越來越成熟,憑自己的資金實力、知識、智慧來運作,以獲取可觀收益,是合情合理的,理直氣壯的。
愛幣沒錯,有部分人在別的領域有了一定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就尋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希望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文化元素,于是,玩起收藏,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充實。也是合情合理的,無可厚非。
單純從個人行為來說,對金銀幣投資或收藏,并不矛盾,完全是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但我認為,李老師從宏觀上對金銀幣長期健康發展有關愛幣愛錢的觀點是正確的,一個收藏品市場,如果沒有了收藏隊伍,沒有收藏沉淀,光靠投資,所有的籌碼全在市場上飄來飄去,而且每年還有源源不斷的新品發行,市場如何承受得了沉重的浮籌壓力?
現在很多人都在埋怨行情低迷,大部分人套牢了,我想,除了發行政策、銷售方式的失誤之外,歸根到底,就是沒有相對的收藏隊伍,最終消耗沉淀的希望渺茫了,誰又有多少信心期待明天呢?誰又把自己的資金盲目投進來?
現在,如果再不發展收藏隊伍,不擴大終端消費,我敢說,隨著新品種越發行越多,市場壓力越來越大,形勢還會惡化下去,將會有更多的人虧損。
金總是企業,肯定想獲利,投資者也想獲利,收藏者也希望升值,各方的希望是相同的,都希望市場好起來,尤其面對明年開始發行奧運幣,大家都有種緊迫感,也就有了1210會議。
如果從愛幣和愛錢來劃分參與者的話,那么發行部門、特約經銷商、普通投資者是愛錢的人,收藏者是愛幣的人.
金銀幣的利潤是由收藏需求產生的,通俗地說是由收藏者付出的,整個投資過程沒有產生利潤,象開一個飯店,不管你投入多少資金,裝潢如何高檔,如何味美價廉,經營手段如何高明,付出了多少勞動,在沒有食客消費之前,不會產生一分錢的利潤,只有有食客來消費了,才產生利潤,食客越多,利潤越大。
金銀幣市場如同開飯店原理一樣,整個投資過程不產生利潤,比如:一枚幣初始價是一千元,發行一年中,可能漲到兩千三千,漲漲跌跌,經過五十個人的投資行為,可能又下調到一千八,最終收藏者只愿意用一千三百元購買,那么,這枚幣只產生了三百元的總利潤,三百元的利潤就五十個人分攤吧,如果這枚幣最后收藏者只以九百元購進,那么,就出現了該幣的一百元的負增值,這一百元,也由這五十個投資者分攤,誰多誰少,誰賺誰虧,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如果收藏的人多了,供求矛盾凸現,這枚幣就會水漲船高,越多人需求,它的增值越快,象猴票,象82足球金幣,如果這一枚幣最終被收藏者以五千元購進,并且長時間沉淀下來,不會出現在市場,這樣,此幣便產生了四千元的總利潤,參與投資此幣的人,獲利就相對高很多,從這個角度來說,收藏隊伍多少決定著金銀幣市場利潤的多少。
因此,我們不要一提收藏者就蚩之以鼻,認為收藏者太笨,不會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這煙火是由收藏者點燃的。只不過他在其它地方食飽飲煙火之后,才到收藏品市場上放點煙火出來,以換取精神快樂。
由此可以看出,發展收藏隊伍對金總有利,對投資者有利,對長遠健康發展有利,因為越長遠越健康,投資收益才更有保障。
整個八十年代,郵票以每年都有小幅增值吸引了廣大群眾加入集郵隊伍,集郵隊伍越壯大,郵升值越大,穩定繁榮了十幾年,至今還讓不給不少人留下難以泯滅的回憶。
也許有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觀點,認為太復雜,不就大家博奕嗎?不就大家斗智斗勇嗎?如果是這么簡單就好了,君不見,九七的郵幣卡爆炒,梅蘭芳磁卡從一萬多元跌到如今的千元左右,咨詢卡從200元跌到如今的不到20元,又書寫了多少投資者的辛酸淚!
當然,如果喜歡進行投機博奕,也無可指責,那是個人的自由,憑的是個人的膽識、智慧、眼光和財力,我只是從整個市場長遠良性發展的角度來闡明發展收藏隊伍的重要性。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不是贊同長期繁榮穩定升值,踏踏實實投資,從從容容賺錢這種環境的,不希望那種膽戰心驚勝算沒把握的環境。因為,如果參與博奕,廣大普通參與者處于弱勢,無論在資金、信息、籌碼來源、操作手段、交易環境方面都無法與人家各方面有實力,與各方面有千絲萬縷關系的人相抗衡。輸的概率比較大,與其沒把握想掙大錢,還不如希望收藏需求多起來,安安心心的掙點小錢劃算。
其實,李老師的觀點對長期健康發展市場是正確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愛錢和愛幣的主流如果出現倒置,就成為一種矛盾,既然市場健康發展,就必須擴大沉淀需求,就必須使愛幣的人增加,只有愛幣的人增加了,才使愛錢的人得到好處,如果大家都愛錢,沒人愛幣,錢又從何來?
因此,對今晚的話題,我的結論是:從個人參與性質來說,愛錢和愛幣并不矛盾;
但從整個市場長期發展來說,愛錢的人多了,愛幣的人少了,就成為一種矛盾。
匆忙之中,草草述說,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2-22 7:43:42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