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8年12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中國自古自有生肖賀歲的傳統,所謂新春賀歲,生肖生財。生肖作為一種中國文化元素的典型,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紀年方式之一,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肖屬相,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傳統生肖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2009年是中國傳統紀年中的牛年。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牛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動物,是人類最古老的朋友。早在戰國時期(前475-前221),秦國就曾立怒特祠祭祀神牛。中國56個民族大都實行過牛崇拜,有關牛的神話傳說舉不勝舉。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殘冬退去,人們迫不及待地準備迎接春天。古人向有殘冬出土牛送寒氣的習俗,到兩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為立春之際舉行的土牛迎春儀式。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示勸農,各郡縣均舉行同樣的儀式,隨后老百姓哄搶碎牛的散土,說是“土牛之肉宜蠶,兼辟瘟疫”。后成為謂之“鞭春”的節日。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云:“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正是這一盛況的寫照。立春出土牛以祈豐收的習俗,后入唐至兩宋(960-1279),越來越豐富多彩。漢時“立土牛六頭于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丑的方位在北方偏東,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為丑,故立土牛于丑位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門都開,各出土牛,牛身飾彩,鼓樂相迎,由人妝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句音gou勾)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禮。一方面宣告包括農事在內的一年勞作開始,一方面祈禱當年的豐收。宮中也行“鞭春”儀式,皇帝主禮。于是春牛不僅是迎春儀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際的吉祥物。
生肖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而金銀更是財富的象征,生肖賀歲金銀有積富聚財的寓意。 從古至今,寶寶一直都是人們期望的寄托,祝福的焦點。從漢代起,新生兒滿百日或周歲舉行的儀式中最為流行的就是掛長命鎖,意在鎖住生命,消災避邪,永葆平安,祛病延年。千百年來,中國人經過千錘百煉、精雕細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都凝固在了長命鎖上。在鎖上鏨有“長命富貴”、“福壽萬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將它做成如意頭狀,上面鏨刻著壽桃、蝙蝠、金魚或五子登科等吉祥圖案。
2009年是中國傳統農歷己丑(牛)年,為了給所有牛年出生和成長的寶寶帶來美好祝福,中國金幣總公司于2008年10月20日發行了2009中國己丑(牛)年生肖寶寶紀念章,紀念章首次采用寶寶題材,將生肖牛與寶寶相融合后的牛寶寶形象是人、動物和文化的完美結合,象征著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牛寶寶的形象中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融入獨特的傳統長命鎖造型和福祿壽文化,傳統祝福韻味濃厚,整體形象渾然一體,結合了孩子們喜歡的現代卡通的造型特點,以先進的浮雕和彩色移印技術,將對寶寶的祝福和期盼匯聚其中,其表現形式活潑可愛,傳統古樸。圖案以簡潔的筆畫,描繪出喜盈盈的牛首形象,牛首上分別印有象征“福”、“祿”、“壽”的吉祥符號,分別代表著福、祿、壽三吉星,寓意對出生和成長在2009年的寶寶送去“牛年大吉”的祝福。 “祿寶寶”上還配有長命鎖與蓮花圖案,寓意平平安安、連年有余。背面以有著萬福、萬壽之意的萬字紋為底紋,清晰地襯托出象征“福”、“祿”、“壽”的如意、銅錢、壽桃圖案以及三個健康、活潑的牛寶寶形象。三個牛寶寶或肩扛如意,或高舉官帽,或懷抱壽桃,形象活潑生動,吉祥喜慶,與正面的吉祥符號相互輝映。附以古篆體“生肖寶寶”字樣,傳統又不失現代感,盡顯豐富的文化內涵,向全天下的寶寶們送去“福星高照”、“前程似錦”、“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牛年生肖寶寶紀念章是整個生肖寶寶紀念章系列的首套產品,相信它的發行會給傳統生肖禮品市場注入一股新的血液,每年一組,融各種文化理念于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生肖寶寶》系列,為每個寶寶送去一生的祝福,是寶寶慶生、祈福的高貴禮品,生肖寶寶系列紀念章必將成為一款可禮可藏的新年賀歲大禮。
供稿:青島萬格金幣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