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束腰的船形鋌就已出現,它經歷宋、金、元時期而逐漸演變為束腰的定勝形鋌,即我們現在看到的“虎年金銀鋌”系列產品的形制。而人們常說的“元寶”形制的金銀鋌便是從這種形制演變而來的。古代的鋌多為金銀材質的,且重數兩至數十兩不等,因此極其貴重,一般用于國家儲備和民間上貢、進奉。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金銀鋌大多都鏨有銘文,注明鑄造時間、重量和用途等。中國金幣總公司 “虎年金銀鋌”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古為今用,就有了“推陳出新”和“古為今用”的意味:“推陳出新”,是對中國錢幣歷史的深度發掘;“古為今用”,是對中國錢幣文化的再度弘揚。它的另一層更深的意義,是借用傳統平臺,翻新年俗文化。
翻新年俗文化,“虎年金銀鋌”著重點,是對年俗中的口彩的再度創造。所謂“口彩”,說白了,就是吉利話。民間傳統習俗,逢年過節,親朋相遇,好友相逢,都要向對方說上一簍子祝福的吉祥話,這就叫做“討口彩”。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載,“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特別是小孩出門,大人會一再招呼,只準講吉利話,不準講不吉利話,否則回家就是一頓死打。諺語中也有“講好話不蝕本,只要舌頭打個滾”之說。從字面上理解,“口彩”本意是贊譽、稱贊和夸獎,后也指曲藝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又特指演員的語言天賦和技巧。民俗中的“口彩”,前面還加上一個“討”字,專指借助諧音形成的吉利語,吉祥話。如“菜”在口彩中是“財”;過年的餃子,一討口彩,就成了晃眼的元寶;“福”字倒貼,又比喻“福到”,等等。古建筑中,類似“口彩”,是借用圖形原有意義,表達人們理想圖象,它是一種感情寄托,也是道德界限象征。圓門左右或窗口上方的花瓶圖案,代表“平安”; 屋檐或窗邊的書卷圖案,則代表書香文人氣息;漏窗中的蝙蝠、蝴蝶,也有“福到”之意。如果是雙錢,象征“錢財”。海棠代表“寶貴”;葫蘆喻意“吉祥”;麒麟則是“多子”。
“虎年金銀鋌”選用的口彩,包括“金玉滿堂”、“恭喜發財”、“花開富貴”、“吉祥如意”等4種。在民間,這也是最常見最普通卻最時興的4句口彩。時間上從古到今,地域上從南到北,有這4句口彩,可以行遍天下。其中“金玉滿堂”,既形容家累千金,財富豐厚,也形容學識豐富,才學過人。金銀鋌上“金玉滿堂”,以篆書表現,圓潤而豐滿。圖案借諧音“魚”為紋飾,魚活于塘,又與“堂”同音。魚自然是金魚,有金才能達到“金玉”的境界。“金玉滿堂”口彩歷史久遠,早在原始社會的陶器上就已出現。《老子》中也曾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句子;相比之下,“恭喜發財”是大實話,“恭喜”之意,在字典中,也注釋為“客套話,祝賀人家的喜事。”既然是俗,索性俗到底,為篆書“恭喜發財”鋪底的紋飾圖案,直白而坦誠,就是一串又一串人見人愛的方孔圓錢。一味說錢自然太俗,所以中間也插有四時花卉以及燈籠等圖案,來渲染過年的氣氛;“花開富貴”金銀鋌,以“富貴花”牡丹為主圖。“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怒放于盛世,太平盛世更重牡丹。千百年來,牡丹已經形成一種富貴文化。小是家庭富裕的比喻,大是國力強盛的象征。春暖花開日,富貴降家時。“富”是其次,“貴”是目的。相比于“富”,“貴”則帶有權力、地位、聲望等多種因素在其中,已經超脫了“暴發戶”的影子;在“吉祥如意”金銀鋌上,“吉祥如意”字樣,更像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半瞇著笑眼,還沒走到近旁,就已經感受濃烈的喜慶氛圍了。所謂“吉”,與兇相對,“吉,無不利。”“禮義順祥曰吉。”吉祥是指美好、幸運的吉兆、行為、祈愿意識和形體表達。在中國,遠古時期開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諸方面,就開始注重吉祥如意的色彩。另一款“吉祥如意”金銀鋌,以如意和吉祥草為主圖,其中吉祥草是蔓生植物,不易開花,開則主喜,必是喜慶臨門的好兆頭。滿意、順遂、如愿、符合心意,如此這般,盡在不言之中了。
“虎年金銀鋌”中,只有“虎年賀歲”突出了生肖虎年的文化意境。金銀鋌上的虎,雖然只是寥寥幾筆的勾描,雖然只是最普通的黑白灰色彩,但迎面而來,依然威嚴而強壯。但,猛虎周邊,傳統吉祥紋飾,小篆“虎”字,以及右上角“庚寅”紀年,相環之下,庚寅之虎,又有了許多溫順。威猛之中的和諧,這恐怕也是設計者最想表達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