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期的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是神宗皇帝趙頊的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繼位,他尊崇道教,以教主道君皇帝自詡,廣修宮觀于各地。他又打著崇奉熙寧新法為由,寵信時人指為“六賊”的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邦彥、梁師成六人。童貫、朱勔為了供徽宗玩賞大造花園,在蘇杭設置“造作局”和“應奉局”制造各種奢侈品,并強取民間的奇花異石和珍貴物品運往開封,每十船組成一綱,稱作“花石綱”。李彥、楊戩又主持設立“西城括田所”掠奪民田,造成無數農民喪失土地,流離失所。他們還借機巧立名目大肆收刮,賣官鬻爵、濫發貨幣、增加稅收、提高鹽茶價格。人民對六賊恨之入骨、紛紛進行反抗。“花石綱”和“括田”最終成為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趙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荒淫腐朽、治國昏庸無能,導致社會極端黑暗,但卻是一位極為出色的藝術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輯有《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博古圖》傳世。趙佶美妙絕倫的錢文書法和精湛無比的鑄錢工藝都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被譽為鑄錢史上第二好手。特別是獨創的“瘦金體”鐵劃銀鉤,以清俊、勁拔、瀟灑、飄逸而脫俗的風格為后世所稱道。如今以瘦金體書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宣和通寶背陜三種方孔錢尤為集幣者所喜愛,成為其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的追求。此三種錢我只集到前二種,后一種因稀少或地域關系到目前苦尋不得,此外還得到外族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朝的大定通寶一枚,他是仿寫徽宗瘦金體之人,此也足見趙佶這種書體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圖一,折十廣穿大樣崇寧通寶。崇寧年間(1102-1106)鑄,直徑35.5mm,厚2.8mm,重12.76g.。華光普先生的《中國古錢目錄》538頁有一枚廣穿大樣拓圖,我用卡尺量得穿左右寬10.4mm,穿上下寬10.6mm.,這枚錢測的結果穿的左右上下均為10.7mm,稱其廣穿大樣實不為過。面背地章覆蓋一層傳世已久的黑漆古,背部地章黑的程度要淡一些,而且經過鏟削修飾變得光潔有亮了,字跡和內外廓突出部分因首先接觸摩擦之故顯露著銅質的原色。穿內的四壁呈有坡度的斜狀且也是光潔有亮的,此處如不是有意加工,斷然是不能有此效果的。“通”字的走之部分,在末端處有一斷筆,把斷開的二部分合在一起,則是一個很長之尾,可稱其為“長尾通”。
圖二,折十崇寧通寶斜寧。直徑34.2mm,厚2.7mm,,重11.01g。其文字上的特點是“寧”字傾斜得很明顯,“通”點比一般的明顯要長許多,且與右邊筆劃距離非常緊湊,面背均為黑漆古銹跡,地章與穿孔加過工而平滑光潔、字跡精美。《收藏界•錢幣》2014年11月6期97頁有郭喜林先生一篇文章《在比較中認識和辨別母錢》,把此錢與郭先生介紹的折十崇寧母錢相比,其字跡和鑄造的精美程度可謂不分伯仲。
圖三,小平大觀通寶。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鑄,直徑24.7mm,厚1.4mm,重3.5g!巴ā睘殚L尾,錢背穿右有一很明顯星點,它還是一枚傳世古錢,沒有銹跡,鑄造精良,地章光潔,文字清晰,這是此錢的一些特點。閆褔善先生主編的《北宋銅錢》一書序號3151的小平大觀錢亦為長通,評級很高。
圖四,折十廣穿降通版大觀通寶。直徑41mm,厚2.9mm,重15.42g.。綠銹瑩瑩,字跡雄渾剛勁而深峻,錢孔有修飾的痕跡無比光潔,錢體大鑄造精,是一枚讓人愛不釋手的好錢。
圖五,小平大定通寶。直徑25.1mm,厚1.5mm,重3.84g。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年鑄(1178),此人極喜歡趙佶的瘦金書體,是其忠實的粉絲,“大定通寶”四字是他仿寫瘦金書,書寫水平亦有相當的高度。錢體白銅質,字跡纖細清晰而深峻,面背地章和穿孔異常光潔。觀錢譜說小平大定通寶有白銅母錢,根據以上所述特點,不知此錢是否為白銅母錢。
以上五枚是我獲得以瘦金體書寫最為得意的錢幣。我集方孔的標準是書體要美、鑄工要精、寧缺毋濫,否則再稀再罕的也不喜歡。經驗告訴我,普通者易得,精美者難求。
作者:丁恩洪
來源:《中國錢幣界》21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