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浩瀚古錢中,五代十國時,南漢和楚的鉛錢,可謂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由于兩國彼鄰,又都流通鉛質小錢,很難分清彼此,故筆者將這種鉛錢統而概之,兩國合稱,不分你我。就存世而言,這朵浪花雖小,卻顯千奇百怪。它不僅材質奇特,鑄期很短(不過五十余年),存世無多,流通地窄,而且品種怪異,錢文灑脫,厚薄兼存,無奇不有,算得上是我國古錢中的珍罕奇葩。筆者在多年的古錢收藏中,曾經專注過南漢或楚鉛錢的快樂收藏,不僅積累了成百近千的數量,還發現了可謂難覓的珍罕異品。本文特選幾枚珍品敬餐泉友,共賞得樂!
圖一
圖一朱銖。這枚鉛錢直徑2.2㎝,穿徑0.7㎝,重3克,它奇就奇在兩字同解。在東晉古錢中朱即銖,如五朱。朱為銖,屬錢名,就象當今叫錢為“人民幣”一樣,銖亦錢名,如五銖。朱銖作錢文,用現在的話解釋就叫錢錢,簡直就像逗小孩說這是“錢錢”,純粹的重復疊加。
圖二
圖二朱泉。這枚鉛錢直徑2.2㎝,穿徑0.7㎝,重2.5克,也是一枚奇異罕見的珍品錢。雖與上枚朱銖錢文字有別,但錢文內容卻是完全一樣的,也是錢錢的意思。朱、銖、泉三字在古代都有錢意,都很常見的漢字。如漢代五銖、北周布泉、沈郎五朱等都指的是錢,沒有別的意思。朱泉兩字放在一起,不是標新立異,就是信手書寫,怪不怪,錯不錯,無人挑剔,直到今天成為絕品。
圖三
圖三開元通重。從初唐開始出現開元通寶錢,從中唐肅宗乾元時起又出現重寶錢,如乾元重寶銅錢。將通寶重寶結合在一起,同時出現在一枚錢上者,恐怕就只有南漢或楚開元通重這枚鉛錢了。這枚錢直徑1.9㎝,穿徑0.9㎝,重僅1.2克,既薄小又輕浮,完全沒有重寶錢的份量,就連銅質開元通寶小平錢也比它重值得多。按照當時情形要十枚這樣的鉛質開元重寶錢,才能頂一枚開元通寶銅錢。可是它卻明明白白地寫著通重兩個字,就像一對男女雙胞胎,同存在一枚鉛錢中啊。這是怎么回事呢?筆者推測,這枚通重錢根本就不是通寶重寶的合文錢,而是一枚重字的錯書錢,是書寫者把寶字錯書成重字了,成了現在的開元通重錢。在錢幣上寫錯字了,當時居然沒發現,而且做了模,鑄成錢,流通世面,無人挑棄,甚至遺存至今,終被筆者發現,能不認定是中國第一枚珍品錯幣嗎?
圖四
圖四開元通寶。這枚鉛質開元通寶直徑2.2㎝,穿徑0.9㎝,重2.2克,也是一枚僅見的南漢或楚鉛錢。這枚鉛錢的特點是:錢文逆旋讀,而且豎寫橫寫隨意寫,任隨書法家怎么涂抹也無人管束,寫出來鑄成錢,成了現在的怪模樣:開元兩字以錢緣作底,豎著頂錢穿寫;通寶兩字卻又向錢穿直邊看齊,靠著穿邊寫,成了錢文逆旋讀的僅見怪錢。可是,盡管如此怪誕的錢文安排現象,卻照樣能鑄出成品鉛錢,投入社會,照行流通,直存今日,可謂自由創見也矣。
圖五
圖五乾五金泉(或叫乾金五泉)。這枚鉛錢直徑2.2㎝,穿徑0.7㎝,重3.8克,更是一枚獨一無二的怪鉛錢。按理這枚錢可能是南漢或楚的乾元年號錢,因為錢文首字為乾,而且南漢或楚也不少鉛質乾元年號錢。所以,以乾字作乾元解,似是言之成理的。如中字錢就是建中二字的簡縮。好,筆者暫且類推,錢文五字也可能是五五錢的縮寫,因為南漢或楚亦偶見鉛質五五錢。那么,乾五結合就該指此錢為乾元與五五兩錢的合鑄體了!哈哈,這名堂可就奇怪了,兩錢合一世所僅見,哪朝代出過第二枚?真的是獨一無二啊。好,下面金泉二字又咋解呢?筆者認為鑄此錢者寄望可高:錢雖鉛材,質若真金,此泉面世,鉛錢金貴也!諸位泉友,筆者對這枚珍奇古怪鉛錢的推理解釋,可信可樂么?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窺視南漢或楚鉛錢奇異之一斑。若究為何有此怪象?筆者認為:一、五代十國戰亂頻繁,南漢或楚國小力薄無法規范鑄幣。二、統治者荒淫無度,只重斂財不重鑄錢質量。三、銅材缺乏,鉛質鑄幣隨便應付,不了了之。四、國祚不興,社會百病,反映到鑄幣上也就丑態百出。總之,無論怎樣追究,都與動亂、衰敗有關,只是亂有亂的怪象,敗有敗的奇容,就如五代十國的其它各國一樣,奇錢怪幣時有出現,反倒成了后世錢幣收藏家尋珍掘寶的好去處、好樂土!不是嗎?以上五品奇異鉛錢,真屬難得再見的珍罕之品啊!
圖文/風帆
來源:《中國錢幣界》21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