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元寶折二篆書寬緣背篆“泉”鐵錢,徑2.71mm,重5.32g。該錢正面篆書寬緣背篆書“泉”。江蘇高郵運河1985年出土,該版首見。該鐵錢背圖首刊于《中國錢幣界》2015年5期《乾道元寶背“泉”鐵錢諸著理正新釋》19頁第6圖。因當時錢幣持有人不同意公開錢幣正面,只愿意背面給予拍照,至使讀者無法在第一時間得見全部真面目。最近有廣州泉友見到《中國錢幣界》所刊背圖后來電查詢,甚至不相信面文是篆書“乾道元寶”。其實文章發出后,我們也知道實物資料的重要性,張振龍總編也特別重視文章的研究性和原創性,所以經過耐心多次與持有人商談,此枚乾道元寶寬緣折二篆書背篆“泉”鐵錢終于轉移給詔安縣錢幣學會收藏了。(圖1)
乾道元寶折二背泉鐵錢原來傳世只有兩枚被各種專著互為刊載,正面一枚為篆書,一枚為楷書,背面“泉”也一枚楷書(隸書)和一枚篆書。篆書“泉”模糊不清(見《中國錢幣界》2015年5期 林建順《乾道元寶背“泉”鐵錢諸著理正新釋》)。還有一枚刊在《中國錢幣》1994年1期61頁的“正面篆書,背面楷書,”因其楷書“泉”字根本就無法辨認,是不是泉字很難說,所以以后的其它專著也就沒有人認定使用。
對古錢幣標本進行研究,只有弄清楚它的版別才能進行其它的科學研究。之前所見乾道元寶折二背“泉”鐵錢都是中緣偏小,而新見背篆“泉”鐵錢是寬緣,而且面文篆書更為規正。乾道元寶折二背“泉”鐵錢為鄂州(今湖北武昌)寶泉監所鑄,“寶泉監”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置(公元977年),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鑄銅錢,崇寧元年(1102年)廢,其時曾仿陜西式鑄夾錫錢。南宋復鑄銅錢。現所見銅錢背有“泉”字的確實比鐵錢背有“泉”字的多的許多。按照《高郵出土鐵錢》專著中《南宋鐵錢希珍品種統計表》的資料統計,10萬枚鐵錢中還不見一枚帶“泉”字的鐵錢。致其《高郵出土鐵錢》所刊全部乾道元寶鐵錢圖片中都不見其帶“泉”字的蹤影,最近發現在其《南宋各類鐵錢錢文一覽表》中的文字部分有簡單注明面文真書、篆書有背上“泉”。這就使我在《乾道元寶背“泉”鐵錢諸著理正新釋》一文中誤判為“《高郵出土鐵錢》無刊,,很可能是在1995年以后才被發現的。”
現在所見《南宋鐵錢泉譜》第85頁和《中國鐵錢精品圖錄》第133頁所刊乾道元寶折二篆書背篆泉鐵錢差不多是之前所有鐵錢專著所刊其錢篆書圖譜的代表(圖3,圖4)。但還發現一個問題,《中國錢幣》1994年1期60頁劉恩甫《乾道元寶鐵錢的幾種對錢》一文中認定“尤其叫絕的是,(乾道元寶鐵錢)正面篆書的,背面就是楷書,背面篆書的,正面就是楷書。”《中國鐵錢精品圖錄》是正面和背面都是篆書,但因其篆書面文與《南宋鐵錢泉譜》和《中國鐵錢》《兩宋鐵錢》使用同一個錢圖,所以無法推翻上面的結論。而筆者本文用事實糾正“(乾道元寶鐵錢)正面篆書的,背面就是楷書,背面篆書的,正面就是楷書。”的觀點。
乾道元寶背“泉”鐵錢可以肯定是鑄于淳熙一年至七年(1174-1180年),但存世量為什么這么少?當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特別是新見折二篆書背篆“泉”鐵錢,它的外緣特別寬,篆書面文特別緊湊工正,跟所有面世的銅鐵乾道元寶風格也都不太一樣。會不會是呈樣、試鑄、試范諸類的鐵錢。研究這些可以幫助了解當時其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真實情況。寫此以其拋磚引玉。
圖1 乾道元寶折二篆書寬緣背篆“泉”鐵錢,徑2.71mm,重5.32g
圖2 《南宋鐵錢泉譜》篆書背泉鐵錢
圖3 《中國鐵錢精品圖錄》背泉
作者:林建順
來源:《中國錢幣界》23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