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首布透視著我國先秦貨幣文化,標志著我國古代貨幣制度的形成,自然也是眾多泉家喜歡的收藏幣種。
近些年來,隨著錢幣收藏隊伍的不斷擴大,好東西在藏家手里不斷沉淀,真正到代的空首布市場上越來越少見。同時,空首布偽品卻越來越多。故而鑒別空首布真偽常常使一些泉友感到頭疼。這里我談一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空首布辯偽
辨偽的基礎,是熟悉和掌握空首布真品的形制和特征。空首布,是春秋時期仿一種農具一一鏟子,俗稱“鏟幣”,其首部為空心的方錐,錢幣學上的名稱為“銎”,即空首。空首布主要是周王畿內鑄幣,衛、燕、宋等國也有少量鑄造。其形制分為聳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弧足三種。以平肩弧足空首布為例,其特征是空首、長銎、平肩、弧足,四周有郭,面背分別有三條直紋,銎內有殘留范泥。其錢型分大、中、小三種。大型空首布通長80一100毫米,足寬50毫米左右,重量在33一44克。錢面銘文有記數字、天干地支、地名等,多為一字,兩字者少見,多字者罕見。這枚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如圖),青銅質,通長9.5厘米,足寬5.2厘米,重39.1克,洛陽出土,銎內有范泥。造型規整,錢面銘文為“武”字。“武”為地名,即武城,時屬周,為周朝鑄造的錢幣。
辨偽除了看形制、特征外,最關鍵的是辨銹。空首布真品銹色豐富,生根入骨,留下了2600多年自然形成的防偽標記。
從是品看,防偽標記有二:
一、是層次分明,銹色多樣。
表層為淺綠銹,中層為墨綠銹,底層為朱砂銹。
二、是銹色自然,有過度。
通過放大鏡觀察:綠銹中,可見由淺綠到正綠再到墨綠的逐漸加深的過度;紅銹中,可見由淺紅到磚紅再到紫紅的自然加深的過度。兩種過度,生動豐富,交相輝映,呈現五彩繽紛的視覺盛宴。而偽品則沒有這樣的標記。
目前,在地攤和一些錢幣商店里,經常能見到空首布高仿品。這些偽品空首布,由于用的是溶化了的舊銅錢,在銅質上冷眼看不出破綻;其造型、銘文等也因技術進步而做得惟妙惟肖。但是,唯有錢繡還沒有做的過關,銹色單一,浮于表面,死板僵硬,沒有層次,沒有過度。
從辨銹著手去認識防偽標記,是鑒別空首布真偽的重要手段。
作者:郭喜林
來源:《中國錢幣界》23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