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9月17日-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亮躬耕隴畝、隆中對策、赤壁大戰、足食足兵、先主托孤、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唐代詩人杜甫,以畫龍點睛之筆,寫下了對諸葛亮功成名就的評價。杜甫在《蜀相》一詩中繼續吟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雖非武將、榮封武侯(武鄉侯、忠武侯、武興王),統領千將,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馬錢中應有其一席之地。本文擬對表現諸葛亮的相關馬錢予以賞析。
諸葛亮不是武將,沒有名馬為坐騎,也沒有騎馬沖鋒陷陣。其通常是羽扇綸巾,端坐四輪車,要么是坐帳中軍、要么是臨陣指揮,展的是那種指揮若定、勝券在握的派頭,示的是那種臨陣不亂、不疾不徐的風度,使人有神機妙算、穩如泰山之感。既為馬錢,當鑄刻諸葛亮與馬的形象,故未描述其端坐四輪車的形象。
圖2 正面文字旋讀為:蜀諸葛亮;背面為諸葛亮騎馬行進圖。
圖紋表現了諸葛亮面如冠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身披鶴氅,神定自若;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信馬由韁,勝券在握,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
圖3 正面文字旋讀為:蜀諸葛亮;背面為馬圖,右向回首行馬。
圖紋馬回首,展現了駿馬英姿勃發,頭向后方張望、鬃毛迎風飛揚、四腿站姿優美,似回首嘶鳴、似深情回眸,正是“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徐悲鴻語)。寓意諸葛亮指揮千軍萬馬,縱橫馳騁。
圖4 正面文字旋讀為:蜀諸葛亮;背面為馬圖,一馬童牽馬,諸葛亮騎于馬上左向行進(為滴水泉 周璽先生提供圖片,誠致謝意!)。
這幅圖中,諸葛亮沒有手搖羽扇,而是懷抱長劍、騎于馬上,由馬童牽馬前行,似去七星壇“披發仗劍”、“登壇借東風”,或似去設七星燈、終日仗劍步罡踏斗以禳之續命。展示諸葛亮仙風道骨的一面。
上述關于諸葛亮的馬錢,藝術性地表現了蘇軾的贊語:“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后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