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也是古錢幣中一大門類,常可覓到。漢朝前后共鑄五次半兩錢,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鑄有榆莢半兩、八銖半兩、五分錢、四銖半兩。漢半兩經多次鑄行,形制、大小、品相、成色相差較大,由于漢初允許私人鑄幣,這就造成了漢半兩形制千姿百態,其版別大致上分為六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有頸類,如同常見類,只有兩字的中豎和上橫相連;有廓類,較多的有外廓,內外廓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也稱錯幣;標識類,前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者凸起;佩錢類,穿孔成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因錯范戲制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
下面就我收藏的兩枚傳形四銖半兩做以介紹:
圖一:徑2.4厘米 穿1厘米 重2克,右兩左半,紅斑綠銹,銹色自然,字跡清晰規整,符合四銖半兩的形制。
圖二 :徑2.7厘米 穿0.8厘米 重3克,右兩左半,紅斑綠銹,銹色入骨,字跡可識,符合四銖半兩形制。
作者:安平
來源:《中國錢幣界》22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
http://www.ccbczpx.com/News/qbdjbd/15152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