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貴金屬幣發行計劃看政策滲入對中國幣市影響 |
前不久,央行公布了2012年貴金屬紀念幣計劃。在該計劃中,預計將發行7個項目,50個品種,其中金幣27個品種,銀幣23個品種。其中,中國熊貓金幣發行30周年金銀紀念幣、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等幣種頗受關注,被看好為今年幣市投資的熱點項目。 不管是從發行量還是發行項目上來看,國家對2012年中國金銀幣市場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從中略窺一二。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中國金銀幣投資越來越走向大眾化,中國金幣總公司將項目立項原則作了重大調整,由原有的“總量控制、涵養市場、確保精品”拓展為“適應市場、把握機遇、積極開拓、穩健發展”的穩中求進的策略。這種策略上的調整是對國家相應政策的響應。2011年下半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簡而言之,即“文化興國,文化惠民”。 作為一個政策敏感市,中國幣市理所當然會出現相應的回應動作。此次立項原則的調整和新的發行項目的增加就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相關部門不僅開始重視金銀幣作為國際文化宣傳符號所展現出來的巨大魅力,而且將其視為國家實現“藏富于民”目標的有效手段。在政策引導下,二級市場的扶持力度加大,多級市場體系開始逐步形成,市場基礎被持續擴大,國際資金和外部資金進場流動,制假貶假行為得到了有效抑制,投資者利益獲得了多重保障。凡此種種,都體現了政策滲入帶給中國幣市的種種好處,同時也讓投資者體會到了更多的“安全感”。 當然,政策滲入并不能代替市場杠桿進行調控。相關部門的引導需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對過度投機炒作的違規操作進行懲處,維護市場穩定。只有以市場調控為主,政策引導為輔,兩相配合,“軟硬兼施”,才能促進中國金銀幣投資市場朝著更加健康、更加充滿生機的方向發展。(供稿:北京華銀金飾品公司) 作者:冰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