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兌換券”有何來歷 |
發布日期:13-09-18 08:48: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李林翰 |
江蘇省兌換券壹圓券,橫式,票幅為170×100mm。正面以藍色魚鱗紋為底,紫色花紋長方框,四角花符內斜書“壹”字。框內上方由右至左弧形書寫“江蘇省兌換券”,中間豎書“壹圓”面值,上鈐一枚“江浦縣印”篆體朱文方印,左右花符內分印“壹”、“1”面額,下方是黑色票號“036620”。
背面以淺黃色為底,中間篆體朱文方印“江蘇省印”突出醒目。印有《江蘇省兌換券發行簡章》,內容為:“一、本券系為流通市面、調劑金融而設,定名為江蘇省兌換券,委托江蘇銀行發行,與現金一律通用。二、本券分一元、五元、十元三種,總額為一百萬元。三、本券以奉準中央鹽務之撥款一百萬元,隨時交儲江蘇銀行,充作十成準備金。四、本券準完納本省丁漕貨物、正雜等稅及充作各項保證金。五、本券發行后如有妨害信用或偽造者,均依律治罪。”文末是對《簡章》的補充說明,“本券簡章第一、第四兩條自十四年四月起有效”。 江蘇省兌換券伍圓券,橫式,票幅為170×100mm。正面淺綠色,以魚鱗紋為底,綠色花紋長方框,四角花符內各印一“伍”字。框內上方由右至左弧形書寫“江蘇省兌換券”,券名左右是紅色票號“019432”,中間豎書“伍圓”面額,左右花符內分印“伍”、“5”面值,下方是黑色票號“019432”。背面以綠色為底,文字與壹圓券背面相同。 兩張紙幣票幅相同,圖案設計基本相似,惟顏色有較大差異。總體來看,版面設計比較簡單,在當時林林總總的紙幣中,算是相當簡陋的一個品種了。這可能是發行比較倉促,醞釀時間過短,抑或是缺少比較專業的圖版設計人員。不管什么原因,在戰亂紛爭的年代,有了掠奪民脂民膏的名分,這對軍閥們來說就足夠了。 江蘇省兌換券十分罕見,據目前發表的資料來看,《江蘇省歷代貨幣史》僅彩印加蓋“漂陽縣印”的壹圓券正面,《徐州紙幣大觀》僅印加蓋“銅山縣印”的伍圓券正面,而本文介紹的加蓋“江浦縣印”的壹圓券,目前尚無資料公開發表。這幾張紙幣,起碼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江蘇省兌換券是分縣發行的,每縣都應該有相應的發行任務。但是,本文介紹的伍元紙幣則沒有加蓋縣名,這也說明該券在發行政策上的靈活性。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江蘇政局動蕩,政權更替頻繁。各派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馮國璋、李純、齊燮元、盧永祥、楊宇霆、孫傳芳等軍閥紛紛走上前臺,先后主政江蘇。從紙幣背面“本券簡章第一、第四兩條自十四年四月起有效”這句話,可以推出該券發行的大體時間。1925年1月,盧永祥任江蘇軍務督辦,8月受奉系軍閥排擠去職,因此券面標注的時間,正是皖系軍閥盧永祥主政江蘇之時,該券是盧永祥主政時的產物。《徐州紙幣大觀》也有相關記載,“民國十四年十月,北洋軍閥統治下的江蘇省政當局委托江蘇銀行發行‘江蘇省兌換券’一百萬元”,這個江蘇省政當局,實際上主持者正是盧永祥。 江蘇銀行開設于1912年,是江蘇省官辦的第一家省級銀行,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省政當局的干預和控制。《簡章》說“委托江蘇銀行發行”,所謂“委托”,實際上是強制性的,江蘇銀行不得不辦。名曰“兌換券”,實際是無限期的不兌現,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債券”。由于當時江蘇市場通貨不敷應用,兌換券的發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客觀的需要,調劑了金融,但同時也增加了貨幣的的混亂。伴隨著軍閥政權的更替,這種兌換券也成了廢紙,廣大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兌換券的發行,是封建軍閥假“兌換券”之名,對江蘇人民行敲詐勒索、殘酷掠奪之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