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山金銀紀念幣的成功發行,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第一,前面連續12年(除2001年)發行的各類觀音主題金銀幣中,雖然不乏精品,如1993年的18兩蓮臺觀音、1998年的3.3兩千手觀音以及2000年后的幻彩觀音等,但是大部分觀音形象造型雷同,而且有些創作手法單一,不能很好的刻畫慈眉善目普度眾生的觀音仙姿。觀音系列金銀鉑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共有四種:長城、普陀山牌樓、普陀山朝圣門、四川峨眉山金頂。圖案不統一,有些甚至與觀音不搭邊,和國際慣例不一致,不能很好地體現國家的法定權威性,不易推廣;
第二,12年間觀音的發行量僅次于熊貓幣,有些甚至是沒有最大發行量的限制,一個宗教題材的單一主題形象年年成套出現在發行計劃中,這對于發揚其他主題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多了必然導致價值的降低,成了不受歡迎的大眾品;
第三,金銀幣的幣面上一味得刻畫觀音的形象,沒有輔以有效的背景,讓人感覺總是在“以觀音論觀音”,局限在信仰的框架內,而不是通過觀音傳遞宗教文化和歷史文化,讓人產生愛國主義價值觀和崇高的審美觀;
第四,大量觀音題材金銀幣流向市場,應該有一個沉淀期,如果連年發行,勢必造成無人問津的局面。
![中國集幣在線_泉友社區_JiBi.Net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bbs.jibi.net/UploadFile/2013-4/20134171602028117.jpg)
2013年1公斤南海觀音金幣
當然這些都是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菩薩造型誕生后,對比而言的結論。以下我們就普陀山中的三個菩薩形象做一分析,看看金銀幣上的菩薩有了哪些今非昔比的改變。
第一,三菩薩的面容刻畫栩栩如生,飽滿含情,慈眉善目,眉目傳情,充分體現了倒轉慈航的菩薩心腸。南海觀音放在了恢弘的海天佛國圖中描寫,體現了佛法無邊;毗盧觀音是觀音之鄉的觀音正身,供于普陀三寺之首的普濟寺,帶著一身民族正氣,不肯東渡過海;楊枝觀音明顯體現了唐代仕女的風姿,是金幣文化對古代文化珍品的有力傳承。三尊菩薩各有故事,三枚金幣盡顯文化。雕刻技藝的巧奪天工,幣面圖案的靈活生動加上選材的獨具匠心,都是觀音題材金銀幣問世以來集大成的作品;
第二,這次三尊菩薩都用純金鐫刻,發行量分別是1kg300枚、5oz3000枚和1/4oz60000枚。發行量都是經過以往的市場調研和歷年藏品的沉淀量分析得出,量少而升水低,相信會受到市場的熱捧;
第三,三枚幣的正面都是標準的國徽、國號和年號組合,表明了金幣的法定權威形象;
第四,觀音題材8年后的首次露面,是以普陀山系列的組成部分出現的,她既滿足了人們對觀音系列金銀幣長久的企盼,又借了佛教圣地(五臺山)的東風,這種營銷上的借勢也會助推三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