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金幣:大量發行的利與弊 |
發布日期:12-04-25 14:31: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冰泉 |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說:“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這種論點也被現代投資者和收藏家奉為圭臬。通過繪制曲線表來研究熊貓金幣面世三十年的歷程,不難發現之前20年發行量的漲幅并不大,可以說得上走勢平穩。但自2002年開始,忽然轉向陡勢,數量劇增,中國人民銀行對其的發售已經步入了迅速擴大的階段。1982年,熊貓金幣向全世界發行第一套時,一共4種款式,總發行量是14425枚。到2012年發行第七套時,不但款式方面擴充到10枚,在各款式的發行量方面更是騰飛猛漲,其中1/20盎司金幣的發行量為80萬;1/10盎司金幣的發行量為80萬;1/4盎司金幣的發行量為60萬;1/2盎司金幣的發行量為60萬;1盎司金幣的發行量為60萬,合計10款的發行總量高達11,475,500枚。因此發行公告甫一出臺,熊貓金幣的鐵桿擁躉們驚訝不已,前后發行的數量竟然整整相差了八百余倍。這種情況在國內乃至世界金幣的發行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自然會出現“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情況。在此,姑且略談一讓這種現象會存在什么利處與弊端,以便投資者有一個參考。 第一,大量發行的利處 1、容易普及收藏。有詩曰:“黃金如糞土”,但自古至今,黃金的魅力總是無處不在,而熊貓金幣作為由央行發行的普制金幣,不但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更具有強烈的藝術和欣賞價值。由于以前數年的發行量偏低,普通收藏者想購得一枚是極其困難的,也就難以實現央行“藏金于民”的初衷。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今發行量激增,對滿足熊貓金幣收藏愛好者的集藏需要是十分有利的。 2、能夠降低成本。因為投資是一項不能短期獲利的商業行為,如果投資成本偏高,勢必會引發投資者的憂慮心理。在前兩年經濟危機時,國際金價暴跌,曾一度引發投資者的恐慌,這就是明顯的例證。而發行量偏少,價格自然就貴,投資成本也就水漲船高,不利于投資者們的資金運轉。這幾年來熊貓金幣通過增加發行量解決投資者成本高的問題,是十分有幫助的。 第二,大量發行的弊端 1、投資市場飽和。據資料顯示,1982年熊貓金幣剛推出時,馬上被搶購一空;到1997年時,投入市場的熊貓金幣又迅速被消化,到2002年又是如此,這些都要歸功于消費群體的不斷增加。但到了后面幾年,由于發行量不斷擴容,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對投資者自然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2、升值空間有限。投資熊貓金幣能否獲利,最主要的是看發行量,其次才是工藝、質量及設計。一旦發行數量偏高,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如普通投資收藏者也容易找到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