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紙幣為何會在明朝中葉消亡 |
發布日期:10-06-07 09:57: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 |
就急轉直下了。除了宋孝宗等少數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之外,大多數皇帝都把發行紙幣(包括交子、錢引和后來出現的會子)當成了增收的手段。要養兵,便印紙幣,要打仗了,又印紙幣,打完仗要犒賞諸軍,還印紙幣,就算是太平時節,朝廷想要采辦些什么東西,自然仍是印紙幣比較好。在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的宋代,手工印鈔機開始全速運轉,為皇帝們提供了無數可以任意揮霍的紙幣,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惡性通貨膨脹和喪失信用的紙幣的消亡。 以南宋會子為例,根據乾道四年(1168年)的安排是3年一屆,每屆發行1000萬貫,屆滿后發行下一屆會子來回收上一屆會子,這樣會子總的流通額就保持在1000萬貫。這個數字雖然是北宋交子的8倍!但畢竟還是一個有限制的數目,通貨膨脹的規模也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然而,不允許增發紙幣,就意味著斷了以后的財路,這是皇上和大臣們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官家(宋朝皇帝的俗稱)定的規矩,不過8年之后就被官家自己給推翻了。淳熙三年(1176年),朝廷讓第三屆、第四屆會子各展期3年,這意味著在新會子發行的時候,舊會子仍在流通,流通額就加倍了。此后,會子展期就成了家常便飯,甚至發展到永遠流通,不再回收。每界發行額也從1000萬貫發展到數億貫。更恐怖的是,新舊會子的兌換率也不再是一比一,而變成了二比一、三比一,甚至五比一。這意味著在現代經濟中只有惡性通貨膨脹到了極端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采取的幣制改革,在南宋竟然每3年就進行一次!按元代中統鈔的匯率倒推,第十六屆會子就已經通貨膨脹了1250倍(共發行了十八屆),而若推到第一界會子,恐怕通貨膨脹的倍數就得用萬甚至十萬來衡量了。 人民群眾不是傻子,看到官家如此發行紙幣之后,誰也不愿用真金白銀再去換那一張張早已喪失信用的廢紙了。從嘉定初年(1208年左右)開始,會子就已經基本無法在市場上流通了。此后再發行的會子就只是官家自娛自樂的性質,或是作為朝廷強搶民財時假模假樣的付出的一張遮羞布了。而此時距離官家第一次失信打破會子制度不過30多年時間。 此后,元朝和明朝雖然也都一度發行過紙幣,但朝廷對待紙幣的態度和紙幣的命運也都與南宋并無二致。到明中葉弘治年間(1488—1505),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使用的最后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中國的紙幣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紙幣是一種信用符號,只有當它代表了貨幣信用的時候,它才具有價值,能夠流通,能夠極大的便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