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有六七百種河南紙幣 |
發布日期:10-09-01 16:10:5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大河報 作者: |
起來,整齊規范。一看之下,就對自己很沒信心:我們這樣的馬虎人,一輩子也做不了收藏家。 翻看著藏品,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紙幣都有明顯的改動,就是印好的鈔票,上面蓋上了各種印章。比如,一張“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本來印有“天津”字樣,卻在那字上蓋“開封”兩字,并加一行小字,“此票改開封通用”(如上圖);“河南銀行”的鈔票上,有加蓋的“豫泉官銀錢局”字樣,還有在“河南”和“銀行”之間,加蓋一個小小的紅色的“省”字;最匪夷所思的是,一張河南省銀行的鈔票上,竟蓋上了上海“中和泰煙紙店”字樣,并且寫著該店的詳細地址,充作零錢使用。 中國是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也是紙幣品種最豐富的國家。這兩個世界之最,卻有著不同的意味。“最早”,意味著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最多”,卻主要是因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動蕩和災難。在印好的鈔票上加蓋印章,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條很重要:當時剛引進西方印鈔技術,印鈔不易,印好的當然能湊合就湊合著用。 中國紙幣始于宋朝的“交子”,元明清各代都發行有紙幣,樣子都差不多,呈豎長方形,尺幅較大。古代采用木版或銅版印刷,兩色或三色套印,防偽技術較差。19世紀晚期,西方紙幣逐漸流入中國,因采用近代印刷技術,這些鈔票印制精良,圖畫精美。一些革新派官員,紛紛上書朝廷,要求引進西方印鈔技術。 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急需控制財政;而中國工商業已獲初步發展,國內外貿易日趨活躍,對紙幣有更高的要求。這些客觀現實,都促使清政府發展印鈔技術。 1907年,戶部印刷局開始籌建,從美國引進當時世界一流的制版印刷設備,不惜重金從美國聘請五位鋼凹版雕刻技師,印出了線條清晰、墨層厚實、圖案精美、不易仿造的紙幣。 雕刻鋼凹版是高難度的技術活兒,直接在鋼凹版上下刀,稍有不慎,前功盡棄。因此一個版的雕刻,需要精心雕刻半年之久。所以一旦印好,一般不愿輕易放棄不用,當時紙幣不能全國通行,為天津印多了,就改開封使用,這在當時大概是很正常的事。隨后軍閥混戰,掌權的沒時間印新鈔票,加蓋印章的情況就層出不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