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世事如煙云,抗日戰爭的炮聲和火光已過去七十多年了,作為日本發動這場侵略戰爭的歷史見證給世人以警示,本文要介紹的這一張紙幣,真實地反映了抗戰時期敵我雙方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環境。
這張紙幣是交通銀行1941年版的十元券(圖1、2),也是交行在抗戰時最后發的券種之一,次年國統區的一切貨幣放行權全部收歸中央銀行。此券最大的特點在背面,中間上部加印了“裕民銀行”四字,左右兩邊各印有壽光二字。這是當時山東省壽光縣的地名,連起來就是壽光縣裕民銀行的意思。1942年7月1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統一發行辦法》,禁止各省銀行券發行,因山東敵我斗爭犬牙交錯形勢異常復雜,故特許山東省繼續發行地方銀行紙幣。
查壽光縣的歷史,可知抗戰時期,壽光縣有兩個縣級政權。一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隸屬山東省清河區清東專員公署,縣府在今臺頭鎮一帶。一個是國民黨張景月部的縣政府,隸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府在北洛鎮尚家莊。另外,日軍也扶植汪偽建立傀儡縣政權,駐壽光縣城,隸屬日偽山東省公署青州道尹公署。在此期間,今壽光境還劃出益、壽、臨、廣四邊縣地、壽濰縣地和昌濰縣地。而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當時通用的主要是北海銀行發的鈔券;至于日偽方面,較多使用的是華北行政委員會所屬的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所發的聯準券,以及后來的汪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中儲券。只有剩下的張景月所轄的國民黨縣政權才會流通交行改為壽光裕民銀行的券鈔。
而壽光縣裕民銀行本身的資料卻是不詳,從留存的紙幣實物來看,1941年該行只是發行了小額輔幣券,至1943年該行還向國統區的山東民生銀行借用整額券鈔使用(圖3),在背面加蓋裕民銀行及壽光借用字樣,當作裕民銀行紙幣流通。查山東民生銀行的歷史檔案,確實記載有部分民生銀行紙幣被壽光裕民銀行借用,手法與上述交行券的加印如出一轍,只是交行券的加印明顯較為粗糙,墨色很淺,應該是初始操作。直到1944—1945年該行才印發了大額票券。抗戰以后,壽光裕民銀行被山東民生銀行清理合并,其歷史至此結束。
這枚交行改為壽光行的票子至今從未見過任何著錄,收藏市場更是難覓蹤影。不過,它確實是抗戰時期敵后政治斗爭錯綜復雜的歷史見證,雖然1942年重慶國府統一了貨幣發行,然而斯時的中國各方勢力頻繁角力,戰爭此起彼伏,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此才會產生這樣的交行券。
拿來該枚紙幣讓我拍照的山東朋友對此也不甚了了,只知道是當時一個當地的軍閥加印的票子,具體情況并不清楚。今天重新來品鑒回味這些券鈔中蘊含的抗戰烽煙,令人感慨萬千。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