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幣棗紅背綠的前世今生 |
當今的集幣市場,可以用“火爆”二字形容,以紙幣為尤,其中又以退出流通的紙幣為甚,第三套人民幣一角券的兩個版別——“棗紅”、“背綠”更被譽為珍稀幣。在不少人關注其價位不斷攀升之時,本文想就“棗紅”、“背綠”產生的始末追根究底,作些探討。 動蕩的國際關系、艱難的國內經濟決定了“棗紅”的生命周期 “棗紅”是第三套人民幣最早投入生產的品種,由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葛維墨設計,由我國著名鋼板雕刻大師吳彭越雕刻。正面主景反映的是“干部下放勞動鍛煉”的內容,采用的印制工藝是雙面凹版印刷,使用的是從蘇聯進口的“小五星”水印鈔票紙,于1962年4月率先發行。 其實,在“棗紅”一角券發行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已著手研究其停印和改版的問題了。筆者分析主要原因為:落實周恩來總理的重要指示。周總理早在1959年2月就提出:干部下放勞動鍛煉(已然設計上報的一角券上的主圖景)是國家較大的改革,但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應在鈔票上增加這個內容。周總理建議將這兩個內容結合起來放在一角券上,因為一角券流通數量較大,青年學生也經常接觸,這樣對他們有教育意義;貫徹中央“增產節約”的方針。1961年黨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針”,對戰勝國民經濟嚴重困難采取了重大決策。中國人民銀行積極貫徹中央精神,于當年10月向中央請示縮小人民幣票面尺寸以節約原材料的問題,得到周總理的同意。11月,時任人民銀行行長曹菊如提出:再縮小角幣尺寸,使得主(元)輔(角)幣之間的距離更為明顯,因輔幣印量較大,所以經濟效益會更大,輔幣的印刷方式可以考慮做到簡化。為此196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呈文給國務院,提出為進一步貫徹“增產節約”的方針,將三種輔幣(5角、2角、1角)的尺寸再加縮小。請示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迫于原材料的匱乏,“棗紅”的生產時間是1960年到1962年,正值中蘇兩黨關系緊張的時候。1960年7月蘇聯政府決定立即召回在華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廢除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當時我們從蘇聯進口的鈔票紙已經所剩不多,作為小票面的一角券不可能再繼續使用;解決印制工藝復雜、效率低下的問題。“棗紅”的印制工藝是兩面凹版印刷,工藝相對復雜,生產效率不高,產量與貨幣發行需求尚有距離。在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呈文國務院的請示中,也提出簡化印刷技術的問題一并得到批準。“棗紅”隨即停止了印刷。 復雜的流通環境、敏感的時代背景讓“背綠”過早退市 “背綠”是在自力更生、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