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早出現紙幣的國家,1661年,當歐洲最早的紙幣在瑞典發行時,距北宋王朝1023年發行的紙幣“交子”已相隔600余年。
貨幣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形式,其背后規律是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的推動。唐朝出現的“飛錢”可說是紙幣的雛形和預演。盛唐疆域遼闊,萬國來朝,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興旺發達,唐都長安百萬人口中十余萬是“老外”。商品的豐富、貿易的繁榮直接導致了“錢荒”,為了緩解錢不夠用的局面,唐朝政府想了很多辦法,但貨幣的供應量仍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唐中葉,一種新興的金融產品“飛錢”應運而生,即由官方開具一張票券,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額,憑此便可在異地兌換現金。“飛錢”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將笨重銅錢來回搬運的現象,緩解了錢荒的問題,但“飛錢”只是一種信用憑證,不介入流通,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紙幣。
1023年,世界上首次發行的紙幣 “交子”在北宋王朝出現,這讓很多人費解,傳統的歷史認為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擁有“土豪金”身份的世界首張紙幣應該誕生在太平盛世才對,為什么偏偏選擇了一個沒落的時代?所謂積貧積弱,意思是長期積累造成極度的貧困和弱小。但有研究認為,宋朝占世界GDP的65%,北宋占80%,南宋占50%,其實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或許統計有出入,但宋朝超過世界GDP的一半應該沒有疑義。
站在《清明上河圖》前細細揣摩,會不勝感慨,趙宋確實是適合居住的時代。圖中住宅與商鋪錯雜相間,小販沿街叫賣,宋代商業的繁榮沖破了唐時封閉式管理的坊市制度。唐朝行均田制,政府分給成年男子土地并征稅,60歲再把土地還給政府。雖然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社會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限制了工商業的發展,它將最富創造力的人捆綁在土地上,將社會發展禁錮在自然經濟之中。隨著土地的兼并,國家喪失稅源,失地農民開始鋌而走險,起義爆發,政府崩潰,社會動蕩,這是中國封建王朝一直走不出的怪圈。
宋朝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自由的剩余勞動力,這些人沒有戶籍限制,自由流動,被發達的工商業吸收。宋朝的礦冶、造船、陶瓷、紡織、造紙、染院、酒務、磨坊、茶磨等各業均欣欣向榮,這些手工業場雇傭的工匠,多者達數千上萬人。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而宋朝工商業收入第一次超過了農業稅,支撐了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宋朝一個普通老百姓比歐洲封建主的生活質量還要好,得益于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除了發達的工商業,宋朝的政治、科技、文化、娛樂、學術、數學等均領先世界。這種環境直接催生了紙幣的產生,1023年,當“交子”在北宋王朝的四川地區誕生時,宋無愧于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無愧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
繼“交子”出現以后,金國、南宋、蒙元、明朝都先后發行了紙幣,馬可·波羅來中國時,紙幣給他留下的印象深刻,以至于他在自己的游記中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敘述了紙幣從生產到流通的所有細節。17世紀中葉,紙幣嚴重通貨膨脹,明朝政府不得不解禁白銀以緩和危機,在中國大地上流行400多年的紙幣最終消亡了。
歷史螺旋式上升,數百年后,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再次把紙幣帶回中國大地時,中國人才發現,已從文明的巔峰跌至谷底。我們曾經擁有世界上最輝煌的時代,更有理由再開創一個更偉大的時代。
據《時代周報 》
來源:山西農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