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界珍品金幣券 |
發(fā)布日期:10-07-09 08:53:2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羅詞安 |
1911年,孫中山前往美國舊金山籌款,得到洪門致公堂鼎力支持,在舊金山成立“洪門籌餉局”,孫中山先生親自草擬了《洪門籌餉局緣起》、《革命軍籌餉約章》,規(guī)定:其捐數五元以上者,發(fā)給雙倍“中華民國金幣”券為執(zhí),民國成立之日,作為國寶通用,繳納課稅,兌換實銀;捐助十元的,可列名為“優(yōu)先國民”,他日革命成功,概免軍政府條約之約束,而入國籍;捐資百元者,每一百元記功一次;捐資千元者大功一次,民國成立之日,照為國立功之條例,與軍士一體論功行賞;捐資千元者還擁有向民國政府請領一切實業(yè)優(yōu)先權利等等。 孫中山先生和洪門籌餉局在一無政權,二無銀行,三無實業(yè)的情況下,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即時趕印一批具有“震撼力”、“號召力”的募捐憑證——“中華民國金幣”券。文獻記載,這種印制精美的金幣券,是孫中山先生融貫東西文化,借鑒美元式樣設計出來的,頗為新穎獨特。分10元、100元、1000元三種面值。10元券長19.5厘米,寬8厘米;100元券長20.5厘米,寬9.5厘米;1000元券長22.5厘米,寬10.5厘米。券面印有隸書書寫的“中華民國金幣”字樣,中間印有同盟會會旗——青天白日旗幟圖案,右邊為“中華革命黨本部總理孫文”字樣,左邊為“中華革命黨籌餉局會計李公俠發(fā)”,下方為“中華民國成立之日,此票作為國寶通用,交納稅課,并隨時如數向國庫交換實銀”字樣,背有青天白日旗幟的圖案和“中華民國金幣”、“THECHUNGHWAREPUBLIC”、ITSFORMATIONATTHESTATETREASURYORITSAGENTSABROAD”,以及李公俠的英文簽名等字樣。騎縫有手工填寫的金幣券發(fā)行編號、圓形的“總理”和方形的“中華革命黨籌餉局”印章。需要一提的是,金幣券印制發(fā)行后,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也引起清政府的驚恐和不安。為了抵制禁止金幣券,竟加以仿制,并在票面上加蓋“此系仿印亂黨私造紙幣,一律查禁”的印章。 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踐行承諾,兌付了大部分金幣券。中華民國債券調查委員會又在1935年至1937年收回未能兌付的金幣券。許多華僑表示無需國家償還,有的當面銷毀,有的持券紀念。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歲月,“中華民國金幣”券無論在海外,還是在錢幣收藏盛行的國內,難覓蹤跡,備受錢幣收藏者鐘愛。據統(tǒng)計,10元券存世不足百枚,100元券不足10枚,而1000元券目前僅發(fā)現兩枚,一枚被錢幣收藏家丁張弓良女士珍藏,另一枚為已故的紙幣收藏家吳籌中先生的藏品,甚為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