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國民政府,以整頓金融秩序為名,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了一組銀元券,并允許在國民黨軍隊控制下的各省以省銀行名義發行地方性小額銀元券,即分、角、元面值券幣。廣東作為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在1949年6月6日發行了一套八枚的“大洋票”,面額有:一分、五分、一角、五角四種輔幣以及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四種主幣。這些錢幣的正面圖案為孫中山先生頭像,上方為廣東省銀行,面額兩旁為“大洋票”,下方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字樣,背面圖案為“廣州中山紀念堂”。為節約印刷成本,其中一分、五分竟然使用單面印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此解放全中國的熱情達到高潮。而在廣州偏安一隅的國民黨政府萬萬沒有料到,僅僅14天后即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如天降神兵般地進駐廣州。國民黨政府軍隊不堪一擊,被迫從廣州退守臺灣。隨著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統治的瓦解,這套“大洋票”只流通了短短的四個月零八天就“壽終正寢”,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一套“大洋票”。
雖然六十年前中國還很落后,但這套大洋票的雕刻、印刷技術卻非常精湛,畫面非常精細,孫中山的頭發絲絲入扣清晰可辨;五元、十元、一百元三種大洋票用凸版印刷,表面有很強的凸感。
這套“大洋票”見證了民國政府統治大陸的最后日子,堪稱特殊歷史時期永恒的文物見證。它與建國初使用的第一套人民幣同齡,同樣沉淀了六十年,同樣稀缺罕見。然而,兩者的價值卻不可等,如今隨著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實現歷史性的大“三通”,歷史題材、國民黨題材的藏品格外受到關注,“大洋票”的價值亦在逐漸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