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紙幣收藏漸熱 |
發布日期:10-07-30 08:46: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北方新報 作者: |
革命根據地貨幣是民國時期獨具特色的貨幣體系,其中的紙幣更是令收藏愛好者欲罷不能的一個板塊。 據統計,從20世紀20年代革命根據地貨幣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共存在不同發行機構、不同面額、不同版別、不同年份、不同印色的紙幣1588種。但就目前出現的實物來看,品種遠遠多于這個數字。 晉察冀邊區銀行、北海銀行、冀南銀行、華中銀行……光看這些名字,你腦中是否已經展開一張革命根據地地圖? 細觀各銀行發行的紙幣,你會發現通常可分為兩類:標有地名的和不標地名的,后者可能印上“地方流通券”的字樣。以冀南銀行幣為例,不加地名的通行版可以在根據地各區流通,而帶有“太行”、“太岳”、“平原”等地名的地名版則多是當地政府為調劑貨幣籌碼不足,經上級批準自主發行的,只能在各自區域流通,不得越界。 其中比較珍貴的是北海銀行1946年的面值100元的紙幣,一組5枚圖案完全相同,印色各異,且正背兩面的顏色搭配全無規律可循。北海銀行幣是區幣中最重要的一種,其歷史、品種、版別之紛繁復雜,令許多藏家終其一生為之著迷。而北海銀行幣上顏色搭配之豐富,可以說是特定條件下趕上什么用什么的典型代表。
字軌的豐富也使得革命根據地紙幣收藏樂趣十足。拉丁字母、天干地支,這都是我們通常概念中紙幣上可能出現的字軌,不過在那個特定時期,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把一些整句的口號逐字拆開,用于給紙幣排序,充當字軌。能將整套字軌集全,是許多藏家夢寐以求的事情。 錢幣收藏之所以讓人欲罷不能,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背后精彩的歷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