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節約建國儲蓄券” |
發布日期:10-12-28 08:28: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 |
筆者近日整理舊物時,發現祖母何春英(歸國華僑)買的兩張抗戰后期的節約建國儲蓄券,面額分別為“國幣”500元和100元,均為甲種券。 500元面額的圖案和文字為藍黑色,郵政儲金匯業局發行,編號0798598,發行日期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四月四日,蓋有“東山郵政儲金日”戳、郵政儲金匯業局局長章,以及主管員、經辦員私章。券面有“節約”、“建國”字樣底紋,并注明“今收到來人存入鄉鎮公益儲蓄款國幣五百元整,三年滿期兌付本息,計國幣六百七十元零五分,過期不續計息。此據。” 100元面額圖案和文字為紅色,民國中央信托局、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聯合發行。編號A280486,發行日期為民國三十四年(1945)四月廿一日。券面有“節約建國”、“壹佰圓”字樣底紋,并注明“鄉鎮公益儲蓄三年滿期兌付本息一三四元零一分,過期不續計息。”券面鈐蓋有經理“舒石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之章”、“中央信托局章”、“交通銀行總管理處”印章。 據筆者查證,1939年9月,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鞏固金融辦法》,頒布《戰時中央健全金融機構辦法綱要》,還指令中央、交通、中國、農民銀行和郵政儲金匯業局發行“節約建國儲蓄券”,責成當時的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銀行,組成“聯合辦事總處”,共同辦理有關業務。從1940年起,在各分支行處舉辦節約建國儲蓄存款。同年7月,中央信托局與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聯合發行節約建國儲蓄券。 這種儲蓄券是國民政府為了穩定金融市場,利用人民抗日救國熱情,以興辦建設事業為名,吸儲民間資金的又一應急措施。盡管它的年利率優于普通儲蓄,然而從民國三十五年(1946)下半年起,國民黨將精力集中到“剿共”內戰,致使國內物價飛漲,國幣急劇貶值,到期后已無兌換價值。所以,這兩張“空頭支票”才被保存至今。 65年過去,節約建國儲蓄券的存世量不斷減少,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存量甚少。其作為抗戰時期金融史和儲蓄利率、郵政儲蓄等方面的重要見證,具有顯著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