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幣: 7毛5分幣創我國貨幣歷史 |
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原蘇維埃國家銀行西北辦事處改名為陜甘寧邊區銀行,曹菊如任邊區政府財政廳廳長和邊區銀行首任行長。根據國共合作協議,邊區不設立銀行,不發行貨幣。所以邊區銀行當時沒有公開,主要任務是經營光華商店,在西安領取國民黨政府發給八路軍的軍餉,將其撥出一部分用來組織土產出口和貨物進口,供給軍需民用。
邊區當時流通的是國民黨法幣,輔幣十分缺乏。于是,邊區政府授權邊區銀行以光華商店名義發行了2分、5分、1角、2角和5角的代價券,作為法幣的輔幣流通市場。后來又發行了一種7角5分的大面額輔幣。這種面額十分奇特,它的奧妙在于2張就是一元5角、4張是3元。既解決了輔幣的不足,又可以代替主幣。這種面額的貨幣,在我國貨幣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我黨有團結有斗爭的貨幣政策。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后,停發了八路軍和新四軍軍餉,并對陜甘寧邊區實施經濟封鎖。邊區政府于1月28日作出決定,由邊區銀行發行陜甘寧邊區銀行幣(簡稱邊幣),并禁止國民黨的法幣在邊區市場流通。3月18日,邊幣正式投入市場。先后發行了5元、10元、1角、2角、50元、100元和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共10種面額的邊幣。邊區銀行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采取各種措施推行邊幣,禁用法幣,穩定了物價,繁榮了市場,提高了邊幣信用,打破了國民黨對邊區的經濟封鎖。 此后,邊區銀行還發行了500萬元建設救國公債,公債在邊區境內發行,面額有5角、1元和5元三種。1941年10月,為了促進金融事業發展,邊區銀行開展了大規模的有獎儲蓄活動,先后發行了兩期有獎儲蓄券。第一期發售50萬元,頭獎1萬元由關中農民獲得。第二期發售100萬元,頭獎3萬元由靖邊農民獲得。 1944年,為了穩定邊幣,中央西北局決定實行大吞小吐的方針,以邊區貿易公司名義,由邊區銀行發行商業流通券。7月1日,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正式發行,逐漸取代邊幣成為本位幣,直到1948年12月,人民幣發行后,商業流通券停用。 曾任人民銀行延安中心支行副行長的魏協武、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米世同表示,作為邊區銀行首任行長的曹菊如,是我國革命金融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陜甘寧邊區銀行也為新中國成立之初培養了一大批金融經濟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