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本場中有一張膠東老版1941年伍圓券(圖),正面就印有“建”字標記。
狼煙滾滾金融戰
錢幣收藏之所以能讓人欲罷不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背后精彩的歷史背景。革命根據地紙幣堪稱當年的金融衛士,這些帶著硝煙味兒的“老兵”,到今天仍會開口說話,講述被歲月掩蓋的金融故事。
最為藏家熟悉的當屬北海幣的“革命家史”:1938年8月,北海銀行在掖縣成立,發行北海銀行幣。在1941年皖南事變以前,由于同國民黨政府實行聯合抗日政策,且法幣可以兌換英鎊和美元,有利于從國際上購買抗戰所需物資,因此北海幣與法幣掛鉤,以1:1的比價同時流通。皖南事變后,一方面國民政府加緊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另一方面日軍由爭奪法幣轉變為排斥法幣,把急劇貶值的法幣推向山東抗日根據地,掠奪物資。于是,山東抗日根據地1942年1月正式宣布與法幣脫鉤,到抗戰后期,隨著根據地的迅速擴大,北海幣的本位幣地位日益鞏固。與此同時,由于敵偽政權制造大量假鈔滲入根據地,引起市場混亂,山東的抗日根據地始終在堅持反假斗爭,并且對金銀禁止流通,采取積極收購政策,以增強外匯實力。
冀南銀行幣則完全是另一番策略:冀南銀行幣是抗日戰爭時期流通區域最廣、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之一。自發行之初即被確立為晉冀魯豫地方本位幣,不同法幣掛鉤,不同法幣固定比價,完全憑自身實力占領市場,部分敵占區也流行此幣。因此,票面上沒有一張印有兌換法幣的承諾,與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北海銀行幣等形成鮮明對比。
戰場之外,也還有一些小“八卦”封存于革命根據地紙幣中。比如區幣上的毛澤東頭像(圖),歷來是錢幣收藏愛好者青睞的品種。因為此前此后,毛澤東曾兩次拒絕將自己的頭像印到鈔票上。第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準備發行貨幣,毛稱自己“沒有這個資格”,推薦使用當時共產國際頭號人物列寧的頭像。第二次是1947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備成立,開始設計第一套人民幣,毛再次拒絕使用自己的頭像,這次的理由是鈔票屬政府發行,他是黨主席,不是政府主席,身份不妥,于是換成了“人民群眾”,以體現“人民幣”的特征。
用心良苦建政權
翻看革命根據地紙幣的金融戰歷史,很快就能體會到當時參與其中的人們為政權建設而付出的良苦用心。
回想那個年代的中國,金融貨幣是多么混亂:政府法幣、日軍偽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