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制普通紀念幣的悠久歷史
要想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精制普通紀念幣(以下簡稱“精制幣”),就必須了解精制幣的發展歷史。精制幣的發展歷史是與普通紀念幣普制幣(以下簡稱“普制幣”)的發展是一脈相連,相輔相成的,是伴隨著普制幣的發行而發行的。自第一套普通紀念幣(1984年的國慶35周年紀念幣)發行的時候精制幣就同時誕生了,普通紀念幣的發展史就是精制幣的發展史。精制幣的發展歷史是比較長的,已經有22年了,并且將隨著普通紀念幣的發行一直延續下去。
目前,從市場上看,僅有2、3個品種沒有發現精制幣的身影,其它的普制幣都有與其想對應的精制幣存在。同時,精制幣作為普通紀念幣版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是被市場和收藏者所認可和接受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宣傳和普及,精制幣已經可以獨立于普制幣之外,成為一個單獨的收藏板塊而存在了,并且以漸漸成為整個普通紀念幣版塊的貴族板塊和領頭品種,將影響和帶動普通紀念幣整體走強,這個趨勢在2005年7、8月份的行情中已經有所體現。隨著時間的發展,精制幣將在整個普通紀念幣版塊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精制幣發展的階段
從1984到現在,精制幣的發展基本上經歷了3個階段。試驗初始階段(1984——1996年)、普及起步階段(1996——2004年)、快速發展階段(2005年——現在)
第一階段:精制幣的試驗初始階段。
這個階段是1984——1996年。這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精制幣的狀況是處于制作的試驗階段。主要是受設備及技術的限制,精制幣的出品率不是很高,技術還不完善,幣的品質也各不相同。具體體現在精制幣的發行并不規范,發行品種不確定,發行量不固定,制作工藝不成熟。
首先,初期精制幣的發行不是非常的嚴密,沒有明確數字記載和規范的證書說明,每個品種的制作數量不固定,隨意性較強。如有的品種發行量是10萬,有的是2萬,有的是5千,有的品種根本就沒有準確的統計,等等。
其次,早期品種的外包裝模式不一致。有木盒裝的、有塑料盒裝的,有封式的,有卡式的等等,都不相同。有的一個品種有2、3種包裝模式,顯得非常的凌亂。發行的說明也極其的不規范,有的連精制幣的字樣都沒有體現,更不要說證書和編號了。
第三,精制幣的鑄造工藝也不相同。有的精制幣制造工藝粗糙,如毛澤東,與普制幣的工藝水平差不多。有的精制幣嚴格意義上屬于半精制,如熊貓。有的精制幣的工藝非常好,這使得廣大愛好者和收藏者對精制幣和普制幣的區分造成了困難。
最后,權威機構對精制幣的宣傳和發行沒有統一的渠道。由于人民銀行對精制幣的發行采取保守態度,沒有明確的宣傳和公布,使人們根本就不知道精制幣的存在,造成了許多幣商將精制幣當成普制幣出售的現象。同時,精制幣的發行的渠道不規范、不統一,沒有一個固定的發行渠道。可以說,在1996年以前是基本上沒有人知道精制幣的,也沒有人提到精制幣,精制幣發展處于朦朧的狀態。
以上這些都是精制幣發展不成熟的表現,這些表現證明了精制幣的發展還是處于實驗的階段,權威部門還在不斷地研究和探索精制幣的發行經驗,使之不斷地走向系統化,規范化的渠道。(未完,待續)
作者:jd001,寫于2006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