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貨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行,在革命戰爭血與火的磨煉中逐漸發育、成長壯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全中國流通市場的貨幣。研究紅色貨幣史,不僅是研究革命根據地經濟史、社會發展史、軍事發展史、政治斗爭史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革命根據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經濟狀況,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重要內容。
這枚民國三年“蘇維埃”袁頭銀幣(見圖),直徑3.9厘米,重27.3克,正面鑄有袁世凱側面肖像及鑄造年度“中華民國三年”,袁像右側戳有豎排繁體“蘇維埃”三字印記,背面鑄有嘉禾花紋,中間鑄有“壹圓”字樣。
關于該銀幣上的“蘇維埃”三字印記成因,目前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該幣為1931年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的湘鄂西省農民銀行,用中華民國三年(1914)版的“袁世凱像銀幣”翻鑄的土版銀幣,僅限在蘇區流通使用。但是紅軍時期所鑄造的貨幣,質地不均,工藝粗糙,鑄造水平有限,而有“蘇維埃”字樣的“民三”銀元,質地良好,工藝精美,似非蘇維埃當時的水平所能及,加之翻鑄成本大,過于浪費,銀元“翻鑄說”,似乎很牽強。有人認為是“戳印說”,多數人認為紅軍是在原有的“袁大頭”上蓋戳,打上自己的印記,使其成為蘇區的法定貨幣。但蓋戳需要很大的力度,且會使銀元嚴重變形,對貨幣有損,非上策,估計紅軍不會這樣對貨幣進行破壞的。再就是“改刻說”,即在銀元上加刻“蘇維埃”字樣,加刻既經濟,又美觀,只要有一個成熟的作匠,一天就可以改刻多枚。這對于紅軍來說,是可行、可取的好辦法,也是最簡便的方式。
該幣產生于那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服務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實踐,它是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流血犧牲、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抗戰史的見證,是一件珍貴而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