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元俗稱“銅板”,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銅元鑄造時間不長,前后僅流通了五十多年,銅元的品種大約有1000余種,但其存世量卻相當驚人,據估計有百億枚以上。
要想集藏和投資銅元,就必須了解和熟悉銅元的起源、圖案、版別、存世量、價格高低和真偽等要素。銅元是從19世紀末開始發行的。1900年,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為緩解錢荒,率先下令在廣東試鑄新式無孔銅元,因尚未得到清政府批準,所以當時僅在廣東一地試用,這是我國鑄造銅元的開始。銅元受到各界歡迎,既緩解了錢荒,又有效地打擊了私鑄錢幣,于是各省紛紛效尤。1906年,清政府頒布法令,對銅元的樣式、尺寸、質量做了明確的規定。此后各省鑄造了大量銅元。
銅元因存世量很大,因此收藏時須選擇珍品。目前,普通的銅元僅售一元錢一枚,但銅元中的珍品,則價格可達數百至數千元,有些銅元樣幣甚至達到數萬元。比如“大清銅幣”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江西省造辛亥大漢銅幣等都是十分罕見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還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銅元,流通時間很短,存世量也不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銅元因不符合民習,難以形成流通,存世數量很少,倒也值得一藏,如河南省曾在民國二十年鑄造一種非常稀罕的五百文大銅元,該幣正面圖案中央為兩面交叉的國旗,上方為“中華民國”四字,下面為幣值:500CASH;背面圖案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中央豎寫“五百文”三字。該幣是目前所見的面值最大的銅元,存世量極少,現市價已達到人民幣5000多元。同樣品種的一枚銅元,品相的新舊對價格的影響很大,銅元品相常用的分級標準一般有六級。1.新品:全新未使用,帶銅光;2.美品:使用時間很短,幾乎看不出磨損痕跡;3.上品:有輕微磨損,可清楚辨識細致的幣紋;4.近上:有少量磨損,幣紋大多可辨;5.中上:有較多磨損,幣紋七成可辨;6.中品:有嚴重磨損,但關鍵特征可辨。
最后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目前在錢幣交易市場里的絕大多數普通銅元中都沒有偽品,只是在一些身價數百元以上的高檔珍稀銅元里才發現了少量贗品,其中有真幣改刻和新幣仿制等形式,集幣愛好者在買進銅元珍品時還須小心和謹慎。
作者:彭浦,寫于2006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