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相是收藏界的一個術語,指收藏品的新舊程度和磨損程度。同樣的金銀幣會在流通或保存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銹色和磨損,形成不同的品相。由于品相越好意味著量越少,因此品相與價值的關系十分密切。
就拿我國近代老銀元來講,在經歷了百年滄桑之后,現存的銀元多為有銀銹的普通品,帶有原光的美品就很少了,而純原光的極美品就更稀有了,價值遠遠高于普通品。例如:1904年(清光緒30年)發行的江南甲辰CH光緒元寶7.2錢銀元是版本最普通的銀元之一,目前收藏品市場上普品的價格為450元,而帶原光美品的價格則在2000元左右,純原光極美品的價格更是高達萬元,品相在銀元的價值構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一批年輕的老銀元愛好者更是玩起了高品級鑒定幣,經美國PCGS鑒定為MS60級以上的好品相銀元,市場價格高得驚人,如MS65級的民國三年袁世凱壹圓銀元要價2000-3000元,而普品相的市價僅200元。
現代金銀幣在其發行初期絕大多數都是全品相的,品相問題并不突出,因而品相的價值意義往往被忽略。但是,我國現代金銀幣也已經歷了近30年的發行歷史,許多早年發行的金銀幣在交流和保存的過程中已明顯出現品相差異。除了常見的金幣長紅斑、銀幣生紫銹以外,鏡面的金銀幣常因受潮和風化而變得不再清亮,或出現水跡;噴砂的金銀幣常因受潮而泛黃,或因吸污而變臟;彩色的金銀幣常因強光、燥熱而褪色,甚至脫色。早年不規范的流通體制和不經意的保管方式,也十分容易使金銀幣出現品相問題,一些幣商在配置包裝和銷售金銀幣時往往裸露金銀幣并隨意抓捏,金銀幣的保存也缺乏應有的條件,還有的通過火燒、擦拭、清洗等手段處理金銀幣,這些都成為日后出現品相問題的隱患。事實上,目前大多數早期金銀幣都已經存在這樣那樣的品相問題,真正沒有氧化受損或經人為擦拭清洗的真正全品相的早期金銀幣已經很少,因此,早期金銀幣已經進入品相時代。
雖然早期金銀幣在2007年普遍大漲,尤其是量少精品更是漲幅驚人,但是我們細心地觀察分析就不難發現,這輪大漲行情僅僅是早期金銀幣數十年能量積聚的井噴式釋放,是發行久遠和發行量少這二方面價值的回歸補漲,而其間品相的價值并沒有被認識和發掘,很多人在回收或購買金銀幣時仍只在意價格是否便宜,卻不太重視品相是好是差。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金銀幣原來的動因優勢將隨著市價的迅速提高而減弱,但品相問題卻必然越來越突出,好品相的金銀幣將越來越少,甚至成為鳳毛麟角,因此從長期來看,品相是早期金銀幣后續升值的主潛力因素。
作者:龍城閑人,寫于2008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