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來說,欲啟懷古之幽思,除了誦讀典籍辭章外,最直接的方式是把玩一件輾轉流傳千百年、不知被多少人摩挲過的古董。因為古玩藝術品本身就承載著歷史,也以其獨特的魅力詮釋著文化。一只工藝精湛的唐三彩馬能讓我們領略一個朝代曾經的盛世氣象,一塊溫潤光潔的古玉佩能讓我們理解“守身如玉”的真諦。
在今天,古玩藝術品收藏已經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成為一種全民時尚,這已是不爭之實。華齡出版社推出的“古玩藝術品辨識與收藏叢書”在前言中寫下“古玩市場的興起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這句話,也詮釋了這套叢書策劃設計的初衷。
應當指出,叢書所謂的“順應時代發展”,除了藝術情趣和文化意義之外,也包含著對這樣一個事實的認同:近年來古玩收藏日漸火熱,顯然又不可避免地與“利”聯系在一起,并成為一種經濟模式。一方面,一件古玩的價格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成倍增漲,為物主帶來豐厚的利潤;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沒有凈賺不賠的生意,你今天可以“撿漏”暴富,明天就可能因“走眼”而傾家蕩產。當古玩收藏在經濟利益的強大驅動下,由一種“單純”的愛好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經營方式時,相應地就產生了投資風險,而且同其他投資一樣,利潤越高,風險越大。
因此,誠如叢書所言,“文物古玩的收藏、傳承與交易,最重要的基礎是辨識”。有“辨識”才可能有“收藏”。準確的眼光等于金錢,這是收藏圈的鐵律。對尋常百姓來說,古玩投資并不像房地產那樣存在高不可及的準入門檻,但要交的學費并不少。隨便把一個破罐子抱回家就能發財,這是神話。所謂的“無知者無畏”,每個投資者都知其大謬不然。這套叢書的作者們顯然很清楚那些投資者,尤其是初入門投資者的需求——迫切需要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來提高自己的辨識能力,以便盡可能地降低投資風險。
像叢書中由著名陶瓷鑒定專家劉蘭華主審的《陶瓷器辨識與收藏》一書,專辟一章講述了瓷器的作偽及其辨別方式,幫助讀者從瓷器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玉器的辨識與收藏》(故宮博物院專家張廣文主審)也有一章專門講授玉器的鑒別。從所謂實用的角度來看,讀者們很可能會特別青睞于類似這樣的章節,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余如“陶瓷的淵源”、“宋代五大名窯”、“古代玉系及各時期玉器的特征”這些章節只是一種虛設,只是為了提高全書的“文化品位”。事實上,書中沒有一種知識是“無用”的,我們固然可以通過化學方法識破一塊偽造“雞骨白”的仿古玉,但如果缺乏起碼的歷史文化常識,我們將肯定無法辨別一件款識為“隆慶年制”的瓷器的真偽(隆慶一朝瓷器款識有“年制”而無“年造”,若落“年造”款則必為贗品)。
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好書,是辨識與收藏古玩的捷徑。收藏多年,“古玩藝術品辨識與收藏叢書”是筆者見到的最有參考價值的藏書之一。
作者:夏 曄 ,寫于2006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