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丹葉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可考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形式,在商朝多被用于宮廷祭祀及占卜問事。經過千年的演變,漸漸了現在我們所見的系統文字,現在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為后來漢字字體的演變奠定基礎。方寸之間見天地,在直徑23mm的幣面上把中國最早期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用藝術的語言來表述詳盡,對我來說,不容易。
設計之初,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眾人協田卜刻辭”這塊甲骨上刻有“大王令眾人曰協田”的字樣,是商朝時期王令民眾在土地上進行集體耕作的政令。因為這塊甲骨刻辭的出現,表明當時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現代人對它可以有諸多方面的解讀,從藝術、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形態以及記錄方式都會有不少收獲。而作為書法藝術金銀紀念幣第一組中出現的最早時期文字形式,表現甲骨文特有的藝術形式和歷史意義是設計根本。
我首先考慮的是主體圖案“協田”二字。“協田”可以理解為共同在田間耕作,是刻辭中的關鍵詞,闡明這條政令的主要用意。設計描繪中我更注意突出字體的筆畫質感,受到當時的雕刻工具發展限制,甲骨文筆觸生澀卻爽利,筆順雖沒有后來篆體的圓潤優雅,字形卻有其獨特的古樸之美,那些字跡凹陷處的不平整表明當時雕刻工具可能鋒利而易損。通過對字體周圍甲骨紋樣的描繪,點明甲骨材質作為文字載體的特別之處。后來的漢字,從甲骨到竹片到絹帛再到紙張,客觀書寫工具的變化對漢字藝術的發展發生著深遠的影響。故而字體圖案豐富的質感肌理背后蘊藏其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其次,由于殷商文明與現代文明年代相去甚遠,這一枚珍貴甲骨的存世得以讓我們撥開歷史層層帷幕一窺當年風貌,我想通過對主體甲骨的細致描繪,端正的擺放,端莊得展現這承載著歷史文明的藝術之作。最后,中國書法藝術的篆體印章,像是對整個設計的總結,讓主題文字、面值、主體圖案、甲骨融合起來,成為一件現代貨幣設計作品。
此次甲骨刻辭金幣的設計,是通過現代貴金屬貨幣的載體來傳承書法藝術之美,讓千年前的文字印刻在現代貨幣上,也許歷史回顧這枚紀念幣的時候,又能從中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我榮幸成為這枚“眾人協田卜刻辭”的設計者,小小幣面上未必能將故事說盡,但愿能由此拋磚引玉,讓君一探其背后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