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優點很多,勤勞、勇敢、善良……如果你有空,這個單子可以一直列下去。與此同時,中國人也有些缺點,這本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為是人都有缺點。但是,以下兩個缺點卻是致命的。
第一大缺點:不認真
我看了上海《文匯報》上的一篇文章,愣是嚇得我半年不敢坐飛機。
這篇題為《英雄虎膽震長空——“飛豹”戰機驚心動魄試飛故事》熱情謳歌了我國試飛員為了試驗我國的新型飛機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
文章中說,“……當高度降至1 540米時,只聽‘嘭’的一聲巨響,前座艙蓋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強大的氣流將他(試飛員譚守才)壓在座椅靠背上動彈不得,氣流的呼嘯聲震耳欲聾,譚守才既看不到前方的空域,也聽不到耳機里地面指揮員的聲音,而且,由于座艙蓋飛掉,使彈射跳傘系統失去了保險,譚守才隨時都有被彈離飛機的危險。這種故障在飛行中是很少見的。死神正一步步地向兩人進逼!”
“……事后查明,工廠的工人在安裝座艙蓋時將活門螺釘裝反了。”
看到這里,我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說這樣的飛機工人兄弟們都敢把螺絲裝反,那么普通的民航機出現什么情況我們都不應該感到意外。
對于飛行安全,我絕對是一個外行,但是我卻敢斷言,就中國的情況,飛行事故主要是人為因素。一個重要的證據是,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中國民航的致命事故,國際航線至今只有半次,其余的都發生在國內航線。
有人說,國際航班飛機大,國內航班飛機小;國際航班飛機新,國內航班飛機舊;國際航班機長老,國內航班機長嫩。我說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國際航班所有的人都比較認真;國內航班嘛,反正都是中國人,能馬虎一點就馬虎一點。
我要聲明一下,我這番話不是只針對中國民航的。不過我仍歡迎民航總局的權威出來告訴我錯了,那樣的話,我非常高興地向他們和全體讀者道歉。
在中國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日本人是當年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方的那2 000個中國童男童女的后代。日本文化脫胎于中國文化這個我信,要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后裔我不信。原因很簡單,“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此不認真的中國人怎么一跑到一個小島上就變得如此認真起來了呢?
我單獨和日本人一起吃過飯、上過課、游過歐洲。我承認,不知道為什么我似乎有一種對日本人的本能的不喜歡。但另一方面,我也承認,我對日本這個民族始終保有一種敬意。
我念大學的時候為了學英語買過好幾個國產的小型錄音機隨身聽,每個用一兩個月都出現同一個毛病:電機轉速下降。如此這般之后,我都把自己變成一個修理工了。可是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后來我下決心買了一個日本的Walkman,第一個月我就不小心把它的外殼壓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觀越來越不像樣子,直至最后外殼完全散了架。我記不清我扔掉它的時候已經使用了十年還是八年,我唯一記得清楚的是那時它仍在正常地工作。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博士到歐洲開一個學術會議,利用這個機會到意大利旅游。在旅行途中,他的護照和錢被意大利的小偷偷去了。他在日記中是這樣寫的:“好不容易找到了日本總領事館。今天星期天不上班,工作人員不在這里住。我在日本總領事館前面的臺階上坐了許久。我希望能碰上一位偶然來辦公室轉轉的工作人員。日本人一般辦事很認真,只要抓著一位,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結果。”
自己同胞的總結,我們恐怕沒有理由不相信。
認真的另一層含義是執著,通俗地說就是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電影《秋菊打官司》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至今還流行一個“說法”,就是因為農村婦女秋菊身上那種執著的品質感動了觀眾,而這種感染的基礎正是今天的中國人中間很少能找到那種一條道走到黑的“傻瓜”。
眾所周知,在對二戰的反思上,德國人要比日本人好得多,這當然首先與德國這個民族與日本人的不同有關,但是也與被害國的不同反應緊密聯系在一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過是中國人在失敗時一句保留面子的套話,然而,以色列人卻真正做到了。
2005年年初,享年77歲的以色列特工彼得·馬爾欣因感染并發癥在美國紐約去世。在以色列彼得是一個傳奇人物,兩度榮獲以色列最高榮譽“總理獎章”,而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是將前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希曼生擒歸案。
1957年,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獲得的一份情報發現了阿道夫·艾希曼的藏匿之處。當年的納粹頭目改名換姓藏匿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摩薩德立即派出包括彼得在內的6名特工組成的精英突擊隊前往阿根廷。
經過長達4年的跟蹤,突擊隊完全掌握了阿道夫·艾希曼的生活規律,1960年5月11日的夜里,彼得在阿道夫家附近的大街上輕輕拍了拍他的后背說:“勞駕,先生。”旋即迅速將其制服,隨行的特工們把他塞進停靠在路邊的車里。以色列政府隨后專門派遣一名外交官“出訪”阿根廷。以該外交官的航班為掩護,給阿道夫服用藥物后,把他偽裝成一名醉酒的空中服務員,才最終得以將他秘密轉移到以色列。
事后,以色列政府承認,他們這種“喬裝打扮”的做法是冒了和阿根廷掀起一場外交風波的風險的。然而,這樣的外交風險以色列政府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而這也不過是以色列龐大的“千里追納粹”計劃的一個案例而已。
1962年,以色列人終于如愿以償地將阿道夫·艾希曼以反人類罪送上以色列人自己的絞架。
一個美國人告誡他的兒子說: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喜愛,你就朝他微笑;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尊敬,你就要朝他的鼻子猛擊一拳。
我們派出過多少人緝拿日本戰犯?
第二大缺點:太聰明
從法國回來,總要給太太、小姐們帶點法國的洗化用品。我走進一家商店,挑了幾樣,才發現隔“行”真是如隔山。我便把我挑好的瓶瓶罐罐交給店員,告訴她我得先回去打個電話回國“請示”一下,明天再來做最后的決定。那位漂亮的法國小姐一口同意了,然后把我的東西放在柜臺下面。
第二天,我又來到這家商店。昨天挑好的東西全部要,而且再加了幾樣。我拿著新挑選的東西來到柜臺準備付錢。
柜臺只有一位小姐在收銀,隊伍排了很長。見我過來,昨天接待過我的那位小姐便打開了另外一個收銀機。一位當地的女顧客見狀便第一個排了上去,我排在她的后面。就在這時,那位店員對我前面的這位顧客說,請您排到那邊去。這樣看來,這位店員是專門來處理我這個特例的。問題是,那位顧客根本不知道昨天發生的事情。可是她一言不發,乖乖的排到那條漫長的隊伍里的最后面。
法國人怎么這么笨,連為什么也不問一問?
實際上,中國人出國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老外都很笨。比如,在美國,信用卡 的申請和注銷都是免費的,但是更換磨損的卡要繳5美元的手續費。中國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碰上更換卡片時,總是先銷戶再開戶,于是節省了更換卡片的5美元。如此簡單的省錢招數,美國人卻不知道使用。還有,美國的商店實行無理由退貨,參加晚會沒有衣服的美國人也不知道到商店里買一件,完了以后再拿去退掉。
德國人更笨。在德國慕尼地區黑森林的一個墓碑上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的一個冬天,幾個德國人為了躲避戰爭來到森林邊。天氣寒冷,他們需要生火取暖,自然而然,這幾個德國人來到森林準備砍一些樹生火。就在他們準備動手時發現森林邊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沒有當地州政府的許可,任何人也不得砍伐森林里的樹。
看到這個牌子,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悻悻地回去了。當時因為戰爭,州政府早就無法正常運轉,換一句話說,州政府不存在,也就無法得到許可。這幾個德國人只得望樹興嘆,由于天氣實在太冷,結果他們全部被活活地凍死了。
要是有一個中國人在那里就好了!中國人就會告訴他們,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哪能被規則弄死?
“日本人很笨。”無獨有偶,一位和日本人拼過刺刀的抗日老英雄告訴我,“日本人拼刺刀的時候會根據教科書上說的把子彈退出膛,而我們會留一兩顆子彈在槍里。實在不行就開槍。”
“日本人仍然很笨。”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現在仍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的朋友對我說。他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他們公司一位高級中國職員離職,這位員工的月薪是六位數。辦離職手續時我的朋友認為應該先收回他的由公司發的筆記本電腦(價格不足兩萬元),再發給他最后一個月的工資。日本人不同意,因為公司的規定中這兩件事是分開進行的。結果那位中國職員的電腦至今也沒有收回。“問題是,這事以前已經發生過多次。日本人之所以不吸取教訓,是因為他們認為公司的規定沒有改,他們就不能隨意改變。”
大量的研究表明,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是弧線型的。西方人還在只想從A到B,中國人已經從A到B,再從B回到了A。
中國人在西方國家呆的時間長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變笨。一次我在芝加哥登機,乘坐的是那種一排只有三個座位的瘦長機型。我坐在第一排靠窗的位置,邊上是一位在美國的華人小伙子。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我們兩個正熱鬧地聊著,空姐上來了,看看飛機,再看看那位小伙子以及他邊上的另外一位乘客然后說,“你們兩個誰坐到后面去?”
那位華人小伙子二話沒說起身走了。
有人說,上面我舉的那些外國人的例子不能叫笨。如果那是正常,那么中國人就是太聰明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規則,任何法規你只要想鉆它的空子,就一定可以找到空子可鉆。中國一直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傳統,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向來不缺法律、法規、條例、規章、制度,缺的只是執行。
在中國,上海人 被認為是“精明不聰明”,我要說,太多的中國人都是精明不聰明。想必這就是為什么老祖宗要說大智若愚的原因。
一盤散沙,這是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的一種對中國人的描寫。一個中國人是龍,一群中國人是蟲。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人太聰明了,由于腦子運轉得快,還沒有開始合作,每個中國人都把今后出現的各種可能以及在各種可能情況下自己應該采取的對策想好了。人心齊,泰山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事情怎么做得好?
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和另一位同是以色列的心理學家特維斯基合作二十多年,直到后者患癌癥去世合作才告終止。這樣的例子中國上哪去找?
美國有一個反壟斷法,其中規定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為了防止壟斷,政府會將其強制拆分成幾個小公司。中國人可能永遠也不需要這樣的法律,因為還沒有等政府動手,哥幾個早就將它拆了。
中國人最多能共苦,卻不能同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