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大眾在面對藝術時,只有兩個選擇,不是照單全收,就是全然拒絕。那些試著跳脫這兩種選擇而要找出其他可能性的人,只會走入困境。
民眾心里會盤旋著許多問題:到底誰可以決定,什么時候一個對象可以成為藝術作品?現代藝術作品與精美的工藝品、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垃圾的區別在哪兒?有誰不曾懷疑過,只要是在物品上署名的,或是被專家推薦而獲得展示與收藏機會的物品,真的就是藝術品嗎?
藝術品賭場
有誰若有幸進入藝術界人士聚集的場合,就會覺得好像來到一家裝潢高雅的賭場。一位憂郁的鋼琴家在某處胡亂地彈奏著鋼琴,即使想到吧臺點杯牛奶,也會被吵得想要立刻走掉。
賭桌上也是鬧哄哄的,那里坐著支撐藝術界運作的關鍵人物:收藏家、畫廊業者、藝術家與美術館館長。在他們的后面,也就是第二排,還有許多德高望
重的人士以及愛打暗號的人,試圖在背后影響這些賭桌上的玩家,或是從他們身上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藝術評論家、新聞記者、政客、贊助人與藝術家。
雖然親眼目睹這個過程,但是,當玩家們商談時,卻很少會征詢他們的意見。在最外圍還有一群人扭打成一團,希望最終能擠到牌桌前,親自賭上一把:
一群蓄勢待發、準備嶄露頭角的年輕畫廊業者、博物館主管與藝術家。當然,還有一些勇氣可嘉的人士,他們在買下幾件藝術作品之后,也自覺是收藏家。最后,還
有那些愛看熱鬧的人,他們到藝展或畫廊里,常常只能看到他們該看的作品。
藝術界經常被看成一個由許多相互觀察且非常具有學習能力的人所組成的系統,他們一致的目標,是要拉抬他們所推銷或是已買下的作品的市值。從事藝
術品投資總是希望有利可圖,沒有人愿意滿腔熱情地收藏失敗之作,雖然這些藝術玩家都希望被社會大眾尊為有文化修養的高尚人士,或是聰明的藝術行家。
藝術品是一種沒有實用價值的奢侈品。在藝術品市場上交易的商品除了價格之外,還有其精神與文化層面的價值。在這里,金錢與心靈很容易混淆。許多
藝術品交易商嘴里說著“文化”時,其實心里所想的卻是錢財,而且,每當談到價格、酬勞與利潤時,便會面露慍色。對于真實的人生而言,這場藝術的賭局實在太
美妙了,因為,上桌賭錢的人似乎個個都是贏家!
收藏家比優秀藝術作品還要多
藝術收藏家跟其他有收藏癖好的人一樣,幾乎都帶有孩童時期的占有欲。不過人在收集啤酒杯與郵票時,大概不會像收藏藝術作品一般,情緒變得興奮而高亢。
目前,藝術作品已經成了大家渴望得到的奢侈品。德國知名的現代藝術收藏家漢斯·格洛斯(Hans
Grothe)曾說道:“以前,若有人突然間致富,他們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同,會為自己蓋座馬場,現在的暴發戶則會選擇收藏藝術作品。我覺得,作為一位收藏
家,在社會上可以獲得像大學教授一般的聲望,因為他們會認為我是個有文化涵養的人,而不只是個經商有成的生意人。”
20世紀90年代初期,全球大約有15位重要的收藏家,現今大手筆收購藝術品的雅士已增至數千名。此外,還有無數有購買意愿的藝術玩家,他們對于藝術作品的支出預算大約只有五六位數的美元或歐元。
當然,這股炒作藝術品的熱潮也引來一些沒有品位的俗眾,這一點無需大驚小怪。在蘇黎世、倫敦與紐約都設有據點的瑞士畫廊業者沃思(Iwan
Wirth)是事業有成的藝術品交易商,曾因為率先主張藝術界應該徹底商業化而備受爭議。他曾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目前收藏家的數目已多過優秀的藝術
作品。”
收藏藝術品似乎成了有錢人的集體運動:從熱心文化的牙醫到機靈的計算機軟件工程師,從貴族到犯罪組織。
從前,人為了彰顯自己是個知識分子,喜歡在私人的空間里置放一排排的書柜;現在則選擇擺設藝術作品。現在這個年代,擁有藝術作品已經成了個人智力的表征,當個藝術品收藏家是很時髦的事,而且會被當成真正的鑒賞家。
當然,藝術品收藏的流行,還得歸功于所有藝術品市場的獲利者成功地打造出收藏家的形象。收藏家對于藝術的熱情幾乎達到了哲學式的莊嚴與神圣。他們對一件作品所愿意支付的買價已成了該件作品藝術價值的指針。一件市價高昂的作品,光就其價格而言,就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當前若有人想收購藝術作品,通常會考慮再三。不過,我們無法否認收藏熱潮正蔚然成風,連一些不起眼的作品,價格也能三級跳,實現了創造價值的藝術神話。
1997年,一位畫廊業者拿出一幅格哈德·里希特的新版油畫《富士》(Fuji)時,所有在場的收藏家,不論其收藏規模之大小,為了標得該畫作,連起碼的風度與禮貌都不要了,還在現場推擠和辱罵這位業者。
收藏家們在藝術拍賣會現場的樣態,就像百貨公司每到夏季清倉時,一些家庭主婦圍在堆有出清品的臺子上努力翻找物美價廉的商品一般。當時在里希特
的拍賣會上,總計有110件油畫要出售,而且每件只賣6000歐元,因為有很大的獲利空間,難怪這些精明的收藏家要搶購這些畫作。果如其然,現在一幅里希
特油畫的市價已飆至12.5萬歐元,獲利足足有20倍之多。
我們曾提過,裝置藝術家德沃伊在2002、2003年之交所發表的那部能“吃”能“拉”的機械作品《排泄腔》。親愛的讀者,或許您不相信,就連這組仿真人類腸胃消化系統的機器所排出的糞便,也有許多買家要購藏。
德沃伊曾公開表示,大部分的“糞便收藏家”只對這組機器在當地所產生的糞便感興趣。舉例來說,當《排泄腔》在紐約展出時,紐約人才會想購買它當
時所制造出的糞便。雖說,藝術不需受到地域的限制,然而,實際的情形卻讓他很遺憾,“有一些鳥地方的民眾殷切地期盼《排泄腔》能到當地展出,說實在的,他
們只能慢慢地等候”。
有錢人的游戲,失意者的陷阱
藝術收藏家戈茨女士(Ingvild Goetz)每年購買藝術品的花費雖然只有50萬歐元,她卻對于自己收藏的眼光與熱情很有自信。她也跟許多收藏家一樣,繼承了巨額的遺產,本身曾經從事藝術創作,后來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投入畫廊的經營。
“趨勢就是你的朋友”,這是股票族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戈茨女士定期地為她的收藏品安排展出的機會,只有在與經紀人談好買賣的價格時,她才會脫手收藏的作品。此外,她還會通過其他的藝術機構巡回展出她的典藏,曝光率一增加,收藏品就能有增值之效。
法國收藏家皮諾特(Francois Pinault)政商關系良好,是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的好友。像這種超級富豪不只收藏藝術作品,還買下時尚精品集團。他除了擁有YSL與Gucci這兩家企業之外,還于1998年并購了世界知名的拍賣公司佳士得。
皮諾特為了展出其私人典藏,更聘請日本明星建筑師安藤忠雄把威尼斯葛拉西宮(Palazzo
Grassi)這棟歷史建筑重新整修,改建成他的私人美術館,并于2006年正式開幕。即使像皮諾特這種上流社會人士也難保不會出現一些脫離軌道的行
為:2005年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2005)還未揭幕之前,他曾喬裝成工作師傅,溜進博覽會的會場,只為先睹為快。皮諾特的這個計策可能被在場的工作人員識穿,因為他實在裝得不像,年屆七
十的他既沒有駝背,雙手也沒有長繭。
有些白手起家的商界人士也很熱愛藝術,像德國的收藏家漢斯·葛洛斯(Hans
Grothe)便是。他大約在25歲時就面臨這樣的抉擇:該買保時捷跑車還是諾爾德的作品。最后,他決定選后者。自此,一位收藏家成功而遠大的事業正式揭
開序幕,后來,他還成為西德藝術圈的重要人物。
德國的斯佩克(Reiner Speck)醫師是位藝術愛好人士,他曾直言不諱地表示,收藏的癖好有時會給他帶來痛苦:“收藏藝術品會讓人失眠、生病、家庭失和還有負債。”所以,不是每位收藏家都能因投資而致富,過著優越的生活。
許多收藏家雖然對藝術品與藝術品交易有很好的直覺,最后卻還是不堪虧損,財務困難,實在令人同情。柏林的藝術家福克曼(Herbert Volkmann)的藝術投資就是一例。
福克曼在20世紀70年代從事表演藝術,并未獲得矚目與肯定。他后來因為父母從事水果的大宗買賣而變得富有,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投資最
新創作的現代藝術作品。當時,住在柏林高級住宅區的大律師們都在收藏俾斯麥的畫像與比德邁時期的作品,現代藝術還乏人問津呢!根據他個人的估計,每年收購
年輕藝術家作品的花費約達50萬馬克。這些投資讓他在柏林的畫廊業界備受禮遇,當地報紙的藝文版也給予好評。
當福克曼手邊的資金不再充裕時,他還是執著于德國現代藝術的收藏,“當時我還把自住的公寓賣掉,繼續把資金投入這個藝術品市場,那時的我實在太
蠢了!”1999年,當福克曼在財務上再也支撐不住時,便把大部分的現代藝術藏品拿到佳士得拍賣會求售,他也因而被畫廊界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之后,福克
曼又回到老本行,繼續從事藝術創作。(摘自《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第二章,(德)塞蘭特,(德)基特爾著,莊仲黎譯,文章有刪減,標題為編
者加,艾經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