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圍繞人民幣升值問題形成了三次小高潮。
第一次:3月15日,100多名美國國會議員致信奧巴馬,要求美國政府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并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反補貼稅。3月16日,以舒默、格雷厄姆為代表的10余名議員,宣布開始起草有關匯率問題的新議案。此次大造聲勢,掀起游說風暴,目的是在提交國會的美國財政部報告(按照慣例為4月15日,但今年推遲至7月)中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事實上,美國財政部《關于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的半年度報告》并沒有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由于內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來自國際經濟形勢的外部壓力,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重啟匯改。并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回應與認可。而人們幣兌美元中間匯率在重啟匯改前一直保持在6.827左右,上下波幅很小; 6月21日以來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雙邊波動明顯增強。截至7月23日,25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已經累計升值0.72%。同時,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明顯降低。
第二次:美國11月份面臨中期大選,民主黨由于在危機中未能有效有效扭轉經濟形勢,有可能失去支持,而人民幣匯率問題最容易調動美國民眾情緒。因此,9月13日,美國國會93名眾議員聯名簽署信函,敦促民主黨人采取行動,針對中國匯率政策采取強硬立場。15日,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將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召開為期兩天的聽證會。16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出席聽證會并作證。針對來自國會和一些工會越來越大的壓力,奧巴馬政府改變了對人民幣匯率較為謹慎的態度,公開對人民幣“升值過慢”表示不滿。這些對9月以來人民幣的較快升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9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波動幅度加大,總體上人民幣持續走強,1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度上漲131個基點,達到6.7378。連續第三日創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新高。這說明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的趨勢。
第三次:10月1日,美國會眾議院通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使備受矚目的中美人民幣匯率之爭再度升級。歐盟16國于10月5日集體向中國施加壓力,敦促人民幣升值,指出人民幣低匯率影響到歐洲的經濟復蘇。這次施壓對10月份人民幣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作用。10月1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報價6..6497元,再度刷新匯改以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