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肖磊專欄主頁>>
油價、電價、水價,汽價,價價難調;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牽一發而動全身。似乎大多數人都認為“調”價是一件非常困難和復雜的事情,所頂的壓力和所要付出的成本較大。但如果不調,就不叫市場,調了之后滿不滿意,那是另一個問題。當前,這種調價機制是在市場化價格運作沒有完全形成之前所進行的價格變動管制。可以說,主要考慮國際油價的變化而決定是否對國內成品油調價,對國內本身的供需起不到太大作用,也無法反應國內市場的供需,唯一能改變的,是利益重分配的問題。
無論投資者和消費者怎樣理解,“調”應該還是資源類產品價格的一個主流,對此,政府也存在“兩難”。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壓力是通貨膨脹日趨嚴峻,部分資產價格過度膨脹,貨幣政策的重點已落至抑制通貨膨脹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原油、煤電等產品受到國際資源[0.61 1.67%]類價格的飆升,其成本逐漸提高,價格上漲的壓力非常大,一旦上調這類商品的“零售”價格,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升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更上一層樓,與當前實行的貨幣政策意愿相違背,沖突也非常明顯。
發改委稱,為了將提高成品油價對市場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本次上調已經是推遲了時間控制了幅度,并聲稱,視情況會對相關行業進行補貼。12月CPI會不會因為油價的上調出現劇烈波動呢,其實只要價格出現變動,指數肯定是要變的,國家對相關行業的補貼無法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補貼多了,就會影響財政,財政支出的擴大最終還得靠貨幣和稅收去彌補,降低了市場效率,時間成本最后還得轉換成價格,對CPI的影響只是時間延后罷了,背著抱著一般沉的道理誰都明白。
跟投資者和消費者討論機制問題沒有太多意義,況且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目前對于消費者和投資者來說,關心的是油價上調之后資本市場會如何變化,離下一次調價還有多遠等。
國內93#汽油價格從2004年3月份的3.46元/升上限經過二十多次的上調之后,目前已達到6.92元/升,翻了一番。國際市場,2004年三月紐約期貨市場原油價格最低是26美元/桶,現在的報價是90美元/桶,上漲2.5倍。似乎相差不是很遠,在大的趨勢上保持了一致。那么國內成品油價格后市如何調整,首先要看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化情況。目前從國際原油期貨市場走勢來看,其上行空間已經打開。
美國股市連續反彈,降低了投資者對美國財政赤字及失業率等的擔憂,增強了對美國經濟復蘇前景的信心,原油的消費預期開始增強。美國作為國際原油價格的主要定價交易中心,其自身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對資金的吸引能力對原油價格的影響較大。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對原油的需求增速較快,導致眾多投資者對原油價格的期待和投機增多,實體及投資方面的需求增長迅速。由于受到出口國家各方面的限制,原油供給不可能短時間內大幅提高,并且隨著美元的貶值預期增強,原油抵御通脹的作用開始提升,主要出口國家惜售的跡象比較明顯。因此,更多的跡象在表明一個現實,就是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很難再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50美元/桶以下的國際原油價格2010年沒有看到,2011年就更不可能看到了。按照目前的3#汽油價格上漲速度,2013年之后,10元/升的汽油價格將成為私家車擁有者最重的負擔和開支之一。而筆者覺得,這一時間點或提前到來。
國內縱然有太多的壓力,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支撐位的不斷推升,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調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如何降低成品油價格上調帶來的影響和關注,主要取決于調價機制和調價周期的問題。如果從道理和消費者的心理上來分析,成品油價格如果像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樣,每日公布一個中間價(不失控制權),每次調整成品油調價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壓力,也不會有這樣大的關注度了。
解決問題最原始的辦法其實是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成品油價格調控問題上我們走過了最為復雜的階段,從燃油附加稅的實施到油價聯動機制(相對聯動),每一步都是進步,都有很大的收獲。未來,可以變得更加簡單些,避免對消費者及整個經濟造成更多不確定的影響。(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