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討論金銀幣定價的一篇“老”文章
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定價的思考與探索
幻海 芷楓
編者按:金銀幣原值、面值、發行價和市值之間的關系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一直是諱莫如深,難以理解。筆名為“幻海、芷楓”的二位作者通過認真地調查、研究與思考,聯合撰寫了《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定價的思考與探索》一文,對中國貴金屬紀念幣歷史與現行的定價機制進行了深入地介紹和剖析,并提出了未來金銀幣市場價格生成機制的構想,相信對廣大集藏愛好者全面了解金銀幣價格機理很有幫助。須指出的是,該文并不代表中國金幣總公司的工作觀點。
引言
中國貴金屬紀念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具有特定紀念主題、限定發行量、以金、銀、鉑等貴重金屬為材料鑄成的法定貨幣,其并不發揮貨幣流通媒介作用,而是作為特殊商品體現政治、經濟、文化的載體。
貴金屬紀念幣的貨幣屬性,其幣面面值并不能反映紀念幣的真實價值,面值與幣值倒掛,如1995年發行的《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金銀紀念幣(第1組)》,全套2金1銀,其中成色99.99%的5盎司金幣,面值僅為500元,而當時國際市場每盎司黃金價約為390美元,人民幣兌美元比價為8.3:1,折算人民幣得16,185元。任何收藏者、投資者都不會按照“面值”去進行交易,“面值”只充當了象征符號和與金銀紀念章區分的重要標志。
金銀紀念幣是如何定價的?原料成本是如何確定的?定價過程中考慮了哪些因素?金銀幣價格為何不受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眾多消費者,讓他們感覺金銀幣的定價非常神秘,“看不到、摸不著、搞不懂”,甚至有些人對金銀幣定價的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解。為此,本文將從金銀紀念幣的市場定位、國際金銀幣產品定價、中國金銀幣定價的歷史與現狀、市場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從而幫助大家對金銀幣定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使消費者對金銀幣零售指導價格的制定依據和作用有較清楚的了解,從而更加理性地收藏與投資。
金銀紀念幣的市場定位
我國貴金屬紀念幣是從1979年10月才開始發行的。發行初衷是為了出口換外匯,同時利用每年度參加世界各地國際錢幣展銷會的機會起到了傳播文化的作用,使世界通過金銀幣這個載體進一步了解中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政府為紀念本國重大政治與歷史事件、文化、人物、動植物等,陸續開始規模、連續地發行具有特定主題的收藏性金銀紀念幣,現代金銀幣產業得以發展。
金銀紀念幣不同于一般商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它是國家壟斷、獨家限量發行的法定貨幣,是中國人民幣發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屬性決定著它在發行層次的壟斷性,由金幣公司代表央行定價,體現央行的發售政策,因此一級發行價格(批發價)穩定,并不會跟隨市場情況上下波動;二是金銀幣的目標客戶大多數為金銀幣收藏者與高端禮品消費者,購買金銀幣是少數人的行為,而非一般消費者。三是金銀幣無論是原料、發行數量還是題材都很有限,在資源方面有較大的稀缺性。四是金銀幣的價格水平在國際范圍內相對穩定(升水比例基本在一定邊界內波動調整)。以上方面都決定著金銀幣的價格不能簡單套用一般商品的定價方法進行制定。
國際定價慣例
價格的制定一直是各個企業、公司十分敏感的問題,絕大多數屬于商業機密,并不會向外界透露核心的定價方案,金銀幣行業也不例外。國際定價慣用的方式有以下三種:固定價格、固定升水、固定升水比例。第二種與第三種定價方式均能夠轉嫁原料成本風險,區別在于:固定升水鎖定了利潤的絕對值,而固定升水比例鎖定了利潤相對原料成本的比例,利潤絕對值隨原料成本的上下浮動而增加或減少。總體上看,同規格金銀幣國際價格相比國內價格偏高,舉例來說,05年初發行的2006年德國世界杯足球賽1公斤銀幣在國內的零售指導價格為4500元/枚,而在德國最大的錢幣經銷商MDM公司網上零售價格為990歐元/枚(約合10,000元/枚人民幣),高出國內價格一倍以上。(數據來自
www.mdm.de網站)
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歷史定價
過去金銀幣定價的基本做法是在本金、本銀原料價格的基礎上增加一定比例(基本固定)
的升水(注:貴金屬紀念幣的銷售價由貴金屬本身價值、加工費和利潤構成,加工費和利潤等部分組成升水)。這種定價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但其弊端也日益顯現:一是受金銀原料價格的影響較大,利潤風險大,容易造成價格的不穩定,尤其是近幾年,國際金價波動較大,隨著國內黃金市場的逐步趨向國際市場化,影響利潤的實現。二是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產品的原料、加工費、經營費用和管理費用等各項成本,定價隨意性比較大。三是不能反映不同項目題材、發行量、工藝技術及市場狀況等其他影響定價的因素,同規格產品定價不規范。四是批發、零售的環節和價格層次偏多,利潤分配不太合理,大部分項目定價偏低,沒有反映市場的真實需求。因此,有必要對歷史定價方法進行整理和調整。
新的價格制定方案
據了解,從2002年開始,對原定價方案進行調整,調整原則是:對批發和零售進行局部利益調整,對市場價格過高的熱銷產品和過低的滯銷產品通過需求系數進行微調,以保持金銀幣市場價格的穩定,維護集藏消費者的利益。
調整方案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在定價過程中主要考慮以下因素:金銀原料、加工費、經營管理費等成本因素,成本費用利潤率,項目題材、發行量、工藝技術、市場狀況等需求影響因素,歷史價格情況及國際價格標準。在成本及其利潤率基本固定或較小調整時,項目題材、發行量等將成為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題材因素,題材的受歡迎程度影響大多數集藏愛好者的購買行為,所以在具體某項目定價時,首先要考慮此題材的受眾范圍、市場受歡迎程度,以此作參考確定題材因素在金銀幣定價中的系數。例如,石窟系列金銀幣要低于生肖系列金銀幣的題材系數30%。發行量因素,金銀幣是限量發行的貨幣,發行量的大小直接影響金銀幣的市場增值潛力,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市場的“晴雨表”。金銀紀念幣發行量大,人們的需求欲望就小,市場容納就低,反之,人們需求欲望就大,市場供求矛盾就突出。如果把近些年不同發行量(剔除其它因素)的金銀幣作一比較,無論是市場反映的情況,還是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狀況,發行量較小的幣種價格自然較高,反之自然較低。發行量又與題材相互影響,題材受眾面大、發行量少的幣種增值潛力大;反之,題材受眾面小、發行量大的幣種增值潛力相對較小。工藝技術因素,由于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的原因產生市場對產品的認可和歡迎程度,反映工藝技術對市場需求的影響。金銀幣在工藝上屬于“精制還是普制”、“是否使用新工藝(是否首次使用)”均會通過工藝技術系數最終對價格產生影響。市場調節系數,國內外錢幣市場狀況、特別是產品銷售期內國內金銀幣市場的需求情況,是定價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通過該系數根據市場情況對價格進行微調。
定價公式:
批發價格 = A + A x成本費用利潤率x B
其中,A(總成本) =(金/銀含量x金/銀原料價格+加工費)x (1+經營管理費用提取比例)
系數B綜合題材系數、發行量系數、工藝技術系數、市場調節系數四個系數,并根據不同權重計算得出。
其中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
1、 價格中的原料成本并不以銷售者購買到金銀幣時的國際黃金白銀價格作為定價依據,為規避原料風險,在生產備料過程中進行對沖,并以購料價格作為原料成本。
2、 “成本費用利潤率”根據材質及規格而有所不同。
3、 由于外銷價格不包含運保費等因素,因此批發價格略低于內銷價格。
新的定價模型設計科學,綜合考慮各種成本因素以及需求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不同項目的需求情況,并使項目價格制定有一定依據,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定價的隨意性,較貼近市場,在某種程度起到了調節市場需求的作用。
市場供求關系對金銀幣價格的影響
金銀幣雖緣起文化,但除禮品消費外,收藏與投資已成為現代金銀幣的兩大推動力。經濟學的供求原理是由經濟人假定和資源稀缺假定導出的,既然資源有限,人們又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就出現供求問題。當某種資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需求越大,價格就越高,反之,供給大于需求,價格就會下降。金銀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自然是稀缺資源,“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配置稀缺資源的機制”,所以經濟學的供求原理應該成為金銀紀念幣發售工作,尤其是確定發售價格時應當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這一點人民銀行領導也十分強調:“金銀幣的定價要充分考慮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
金銀幣通過初始發售進入禮品、收藏、投資領域后,供求雙方在客觀上將形成有形的或無形的交換市場,“無形的手”促使形成不同于初始發售價的交易價格即市場價格。從歷史經驗看,在交換過程中由收藏產生的沉淀和限量發行造成的短缺大多會導致金銀幣的增值,產生收藏的增值效應。但由于題材、發行量以及部分炒作行為參與等因素均會影響金銀幣的正常沉淀效果,投資風險相應增加,增值效應就可能被假增值現象所掩蓋。
在現行的金銀幣銷售模式下,正常情況下,紀念幣在價格方面存在三級價格體系——批發價(發行價)、零售指導價(發售價)、市場價。
1、 批發價(發行價)——金銀紀念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金幣總公司總承銷,因此金幣總公司面向全國分銷商的批發價格成為整個價值鏈條的起點,是“官方發行價格”、代表央行信譽,該價格在整個銷售過程中固定不變。
2、 零售指導價(發售價)——金銀紀念幣歷史形成的分銷體系作為金銀幣銷售的主渠道,無論過去、現在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特約零售商作為發售機構同終端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國家發行的金銀幣通過指定的分銷網絡以零售指導價格將金銀幣發售到世界各地。通過各地分銷商的區域性市場宣傳、推廣,金銀紀念幣以可浮動的零售指導價格流向社會各地,流到終端消費者手中,同時也完成了金銀幣在二級市場的第一次增值。
3、 市場價——金銀幣通過分銷體系流向社會消費領域以后,并不存在官方的、有法律保障的交換市場來完成金銀幣作為特殊商品的回購和變現,即二次分配。因此也就出現了民間交換市場,金銀幣在那里完成交換,從而產生了市場價格,該價格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波動。至此,金銀幣完成了第二次增值或貶值的過程。
當金銀幣通過二級市場實現第一次增值以后,再行流入民間交換領域,市場價格則由需求關系決定。但同時受到題材、發行量、工藝、喜好、原料價格、宏觀經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價格上下波動,無論高于零售指導價,還是低于零售指導價,都是正常的現象,亦無可厚非,以此作為標準來衡量整個發售過程的好壞就顯得很膚淺。
對價格體系的思考與展望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發展以及成功入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黃金市場的放開,金銀幣市場需求正逐步擴大,價格作為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機制,不僅在其它消費領域,金銀幣產品亦會逐漸由社會市場調節。在金銀幣行業,目前零售指導價格的建立初衷似乎已經不適應整個市場需求,這種不適應正在波及民間交易市場、二級分銷市場。可以說,固定的零售指導價格并未發揮出應有的調節市場需求的杠桿作用,失去這一平抑市場的“利器”,整個金銀幣分銷網絡也就無力去發揮真正的二級市場的作用。從當前民間交易市場追逐新發行品種,無論是將價格抬高于零售指導價幾倍的炒賣行為或是滯銷、拋貨,跌破零售指導價的現象看,在某種意義上,零售指導價已失去了對市場的調節、指導意義。
筆者認為:隨著發售機構對分銷網絡的治理、改造,建立特許零售體系,實行商品契約式管理方式的逐步推進。根據二級市場形成規模情況,壓低、控制底線,選擇最佳時機,全面放開零售指導價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1、 由于零售指導價格在整個分銷過程中始終固定不變,放開零售指導價,可以消除消費者誤認為零售指導價就是發行價的錯誤理解。
2、 可以使價格完全按市場價值規律自行調節,可真實地反映金銀幣市場需求關系,充分發揮價格自發的調控、平抑市場的作用。
3、 分銷網絡(二級市場)按市場需求自行確定價格后,與民間交易市場形成統一規則下的市場價格運行規律,有利于活躍二級市場與民間市場的交流、融通。
4、 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發行機構同分銷商間的契約式商品買賣關系。有利于實力較大的分銷商運用價格杠桿引導區域性市場。
5、 消除了經濟學中所指出的“價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低價格)或“價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高價格),使供求數量趨向“均衡數量”,從而有效避免局部過剩或短缺,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
6、 隨著國內黃金市場的放開,銀行個人黃金業務的開展,黃金日益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工具。放開零售指導價,可以通過紀念幣價格反映金銀原料層面的供求關系,在金銀原料價格變動時,金銀幣的市場價格也可以調整以使供求平衡,實現金銀幣在原料層面的增值。
7、 金銀幣作為限量發行的法定貨幣以及其奢侈品的屬性決定了短期內金銀幣市場供給與需求均缺乏彈性,對于紀念幣的價格并不敏感,但隨著市場的發展,收藏、投資隊伍的壯大,“蛋糕”可能越做越大,因此,在長期范圍內,供給與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放開零售指導價,有利于價格在長期范圍發揮調節市場需求的作用。同時更有利于發行機構在確定題材、發行量時更加準確地依據市場規律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8、 可以通過放開零售指導價格,為以后靈活地運用競價銷售等多種方式活躍市場奠定基礎。
當然,放開零售指導價以后,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市場價格的無序狀況,可能會使市場出現短時期的蕭條和冷清,但這是一種舊機制向新機制變革自然過渡的必然過程,市場規律的自發調節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在這個市場中,分銷網絡會自發的形成各種聯合體,自我約束、自我調控,以適應市場形式的發展和變化。
筆者相信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更加有序、更富濃郁文化氛圍的大二級市場,民間交易市場不再僅僅局限在北京、上海兩地,而是融入龐大的金銀幣分銷網絡,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范圍的巨大的金銀幣集藏品市場。
評論:凡是重大題材的金銀幣,都會有著廣泛的市場。問題是人民銀行把金銀幣交給金幣總公司,總公司再以“批發價”批發給有限的一些特約經銷商(據“中國金幣網”最新公布:我國金銀幣特約經銷商僅27家,平均一個省市自治區不到1家;特約零售商55家,平均每個省、市、自治區不足2家,上述兩個“特約”總合為82家,平均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足3家),這些經銷商再加價倒給錢幣市場的攤販,輪到真正的消費者(收藏者、投資者)購買時,已經過了好幾道手了,價格非常昂貴。這是不公平的。國際慣例是中央銀行直接交由央行指定的商業銀行、郵政局等機構,通過它們星羅棋布的營業網點,讓廣大公民可以在第一時間,以國家發行價格買到國家發行的金銀紀念幣。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的銀行,不是82家“特約”單位的銀行。面對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國家,中國人民銀行不應該長年累月、連續不斷地只為有限的82家“特約”單位發行賺錢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