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上海丁昌在2010-11-18 7:16:00的發言:錯版龍鳳呈祥之謎。。。 大布丁
中國貨幣發行機構(下文簡稱“發行機構”)與世界一流的造幣企業瑞士休格納造幣廠(簡稱“瑞方”)攜手共創奇跡般的中國京劇藝術(第二組)龍鳳呈祥5盎司錯版彩銀幣(簡稱“龍鳳呈祥錯幣”)而感慨萬千:三國鼎立,乃五千年中華民族的一段奇特歷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倜儻,雖有吳貫中潤色筆墨,但英雄本色世人認可、精彩傳奇;戲劇龍鳳呈祥,情節錯綜復雜,演繹人間美好佳話,家喻戶曉、源遠流長。千年之后,在光與電的現代“舞臺”上,仿佛天意般的龍鳳呈祥錯幣面世了——今人演出了同樣精彩和奇特的一幕,令人稱奇叫絕,值得細析深究。
美侖美喚的龍鳳呈祥錯幣對于龍鳳呈祥錯幣,國內社會輿論十分關注,曾紛紛刊發各類人士的行情研判信息,而探討論證的文章幾乎空白。奇怪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及所屬媒體始終保持沉默,也并沒有針對這個問題公開發表評論,更沒有辟謠、澄清之類的舉動。為此,我保留了自2001年7月底至2006年8月的有關龍鳳呈祥錯幣的各類原始資料。從錢幣學觀點分析,該幣可定性為主觀設計和制作存在錯誤,系名副其實的“一幣兩版”錢幣,與人為渲染的非主觀印制過程中形成的殘次幣(殘次品)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龍鳳呈祥錯幣是我國現代錢幣文化中的一個特有現象,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是不可忽略的(有關龍鳳呈祥錯幣的奇特之處和我把玩、研究的新發現,將另文介紹)。翻開第一手資料,能看出當時少數人存在惡炒之嫌,不負責任地炒作一般化的金銀幣,的確誤導了不少人,這是題外話不再贅述。不過,他們對包括龍鳳呈祥錯幣在內的研究以及炒作前的背景調查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為今天和往后解開龍鳳呈祥錯幣之謎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關于龍鳳呈祥錯幣的面市情況,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很多,大致輪廓是:2001年7月下旬,由瑞方造好龍鳳呈祥彩銀幣后,首發中國金幣總公司(簡稱“金總”)在港某機構2000枚,該機構庫存1000枚,另1000枚發給上海盧工郵市的經銷商。零售價每枚1400元上下,鑒定證書號段是002001-003000。該幣雖畫面艷麗、做工精湛,但因天氣酷熱、正當幣市歇夏之時,沒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當蘇州錢幣愛好者王先生購得后,陸續發現幣面存在兩處錯誤,錯誤一:將幣面主題文字“劇”字中的“古”少刻了一“ㄧ”;錯誤二:將年號“2000”刻成“2001”。王先生即于7月30日上午致電北京。發行機構立即秘密回收了300枚左右。無法回收的錯幣并不是散落狀態,大部分囤積在大戶手上。由于發行機構沒有透露回收消息,國內輿論廣泛認為存世量600-700枚,圈內人士也稱之為“特版龍鳳呈祥”(未完待續)。
連載二:龍鳳呈祥錯幣具有以下特征:鑒定證書正面印有英文“The Colored Silver Coin of Peking Opera 2000”和序號“2000-J-22”,顯示年號是“2000”,與央行2000年7月14日在《金融時報》上發布的《發行公告》相吻合,證書卻沒有寫明由何家造幣廠鑄造,與公告上“由瑞士PAMP造幣廠鑄造”有出入。背面印有“中國金幣總公司制”8個字。外包裝盒背面印有千古傳奇的“龍鳳呈祥”佳話:孫權因劉備占據荊州,屢討不還,與周瑜設美人計,假稱以孫權的美貌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誆劉過江留質,以換取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劉借周瑜岳父喬玄之口,說服孫權之母吳國太。吳氏果真在甘露寺相親,選中劉備為婿,弄假成真。龍鳳呈祥錯幣,幣體瑩潤可愛,外形美觀大方,畫面五彩繽紛,再現了京劇國粹的內涵,蘊藏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其背景是劉備與孫尚香成親過程,自左向右依次是孫權、劉備、吳國太、孫尚香、喬國老,人物個個栩栩如生,長方形畫面猶如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有文章這樣描寫到:劉備頭戴九龍冠,留蒼三胡,身穿大紅蟒袍,扮演著老生行當;孫尚香梳大頭,頭戴鳳冠,披云肩,身穿女紅蟒袍,扮演正旦行當;吳國太頭戴老旦冠,身穿黃蟒袍并配綠裙,扮演老旦行當;孫權頭草王盔,留紫滿胡,身穿紫蟒袍,扮演凈行行當;喬國老頭戴香色相紗,留白三胡,身穿香色蟒袍,扮演老生行當。畫面巧妙地將孫權、喬國老排在左右,孫權血氣方剛握寶劍,喬國老精神抖擻持寶扇,在吳國太旋以兩國要以和為貴的前提下,烘托出劉備與孫尚香的“龍鳳呈祥”!按笠馐G州” ,中瑞兩國釀出新神話2000年7月14日,《金融時報》刊登了央行將發行中國京劇藝術(第二組)彩色金銀幣的《公告》。從公告發布之日到2001年7月20日前,在這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發行機構干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這里面又發生了什么變故?更無人知曉。我沒有親歷戰爭,但看過許多相關影片:在描寫每場大戰、惡戰前,戰場的氣氛平靜得往往讓人窒息。5盎司龍鳳呈祥彩銀幣整整“安靜”了近一年,這個“難產”征兆,難道是預示著發行機構正在醞釀一個空前絕后的大錯嗎?——有著現代化管理水平及人才精英薈萃的中國和瑞士造幣機構,可乘飛機迅速到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可隨時撥打移動電話、發EMAIL、網上交流,龍鳳呈祥錯幣竟然奇跡般出現了!——有著十分完整和成熟的造幣制度和國際交流合作體系以及法律約束作保障平臺,又有中國和瑞士兩國造幣、發售機構的專業部門和技術人員層層把關,龍鳳呈祥錯幣居然謎一般出生了!事實面前,我們不能不說謎一般的龍鳳呈祥錯幣有著神奇般的色彩。差錯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如何解開這個謎?因發行機構至今沒有公布其內幕,我只能按常理斗膽剖析如下:1999年底、2000年初,在央行完成制定“2000年中國金銀幣發行計劃”之后,或是2000年7月前,我方把事先設計好的第二組京劇藝術6款金銀彩幣(1款0.5盎司金幣、1款5盎司銀幣、4款1盎司銀幣)的設計圖稿交給瑞方。6款彩幣并非象飯菜一樣同時“上桌”的。其中,0.5盎司金幣于2000年10月底、11月初在廣州國際錢幣博覽會期間面市,之后4款1盎司銀幣的上市也算正常,唯有5盎司銀幣“千呼萬喚始不出來”。其原因要么是我方沒有向瑞方下達鑄造的通知或指令,要么是應由我方付給瑞方的資金沒有到位等等,瑞方也就停下來了。因為憑借瑞方的造幣專業實力,僅單一的5盎司銀幣的鑄造任務顯然是難不倒瑞方的,更無需花費近一年的時間,這點是能經得住推敲的。但也不能排除是瑞方因企業股權變更、改制或為其他國家或地區趕鑄產品所延誤。時間到了2001年,或許是鑄造的條件和時間具備了,瑞方開始鑄造。那么錯幣的設計、雕刻責任人到底是誰?為我方人員還是瑞方人員(未完待續)? 連載三:首先,有一個疑問,就是到了2001年開鑄前的幣樣設計,究竟是我方還是瑞方所為?在我國官方2006年1月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貴金屬紀念幣圖錄》上,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統一編號:2000-0702-Ag-5zo)的設計人是李繼峰、雕刻是岳俊峰,我判斷“雙峰”只是后補的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設計、雕刻責任人,并不是先前錯幣的設計、雕刻責任人。依此推測,設計、雕刻責任人由原來的我方變成了瑞方。因為耽誤和拖延的時間太長了,瑞方仍然以一年前我方提供的圖稿(2000年7月14日《金融時報》刊登的圖稿)為大樣,重新設計并鑄造。 無論如何,這一切都歸咎于我方和瑞方共同犯了一個低級而致命的錯誤:沒有審核樣幣或成品,溝通不暢的中瑞兩國真可謂“大意失荊州”!判定責任,六成在瑞方、四成在我方,為何這么說呢?一、瑞方最起碼應把鑄造前確定的圖稿或樣幣反饋給我方吧。當我方接到后,不可能草率了事的。如果我方馬馬虎虎應付,那就是我方工作人員嚴重失職,甚至違反人民幣的有關法規。二、瑞方是被動接受委托方即替我方鑄造,我方是主動向接受加工方提供產品的具體要求。瑞方若更改內容,理應請示或告知我方,這才是按照合同履行約定,才符合邏輯。要么我方沒與瑞方簽合同?這個可能性不太大,因為包括“瑞士F”在內的三家世界著名的造幣廠是私營企業,是很注重合約制度的。三、我方沒有監督好瑞方的鑄造工作,起碼說沒有及時與瑞方保持聯系,或沒派員到場監督。尤其是成品到港沒作最后的查驗便隨意發貨了;蚴窃谖覀兊墓ぷ髁鞒讨,壓根就沒有這道程序,這是今后應吸取的深刻教訓。還有,從錯幣年號“2001”分析,錯因在瑞方的可能性較大。因為2000年7月央行公告發布后,謎一般的緣故將本應及時面市的這款5盎司銀幣硬是拖到了第二年?磥,瑞方在接到我方的鑄造指令時,時間已到2001年了,瑞方或許忽略了2000年7月中國媒體的公告了。正如許許多多媒體所說的那樣“對于時間概念十分嚴謹的西方人來講,2001年就是現實”,因此將年號 “2000”理直氣壯地改成了“2001”是可理解的。不過還是有許多謎點:1、假如真是瑞方人員設計和雕刻的,在完成后也沒有校對嗎?難道《漢語字典》在瑞士沒有嗎? 2、瑞方不與我方及時溝通而擅自更改合約內容的做法又不像西方人士的一貫風格和做法。3、鑒定證書上印的年號是“2000”年,幣面卻是“2001”年,瑞方在包裝時難道看不出矛盾嗎?除非最后的包裝作業地點不在瑞士而在香港,就能解釋鑒定證書背面“中國金幣總公司制”的真正含義了。此外,不得不談談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金銀幣設計圖稿及樣幣評審委員會”(簡稱“評委會”)的職責和任務。2000年8月官方發布一條重要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現代金銀紀念幣要‘出精品’的指示,充分聽取和吸收社會各界對中國金銀紀念幣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我國金銀紀念幣的設計雕刻和生產工藝水平,使中國金銀紀念幣質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滿足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金幣總公司于2000年年初邀請造幣界、美術界的8位專家組成了評委會。通過幾個月的試運行,評委會在金銀紀念幣設計圖稿的藝術質量、創作水平以及樣幣的藝術效果、工藝技術質量的評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提高金銀紀念幣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評委會“依據人民幣管理條例、人民幣紀念幣立項、設計、生產、發行暫行規定,認真貫徹政策,提高我國金銀幣的圖稿設計水平、創作水平及樣幣的藝術效果、工藝技術質量”。在《中國金幣》第2輯首頁,又刊登了央行史紀良副行長在“評委會成員聘任儀式”上的講話:《嚴格評審樣幣,確保生產精品》。史副行長說:“……第二,有了好的主題、好的設計,要生產出好的產品。生產樣幣要按照設計思路,與設計圖稿相吻合,要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進行藝術再創造,更好地體現主題。因此,這個關口很重要(未完待續)。
連載四:“希望上海造幣廠、沈陽造幣廠、深圳國寶金幣制造廠三個廠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盡可能地采用新的工藝,提高我們的制造水平。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包括原料的采用、設備的使用管理等等,一定要通過設計、制造這兩個環節,使我們中國的金銀紀念幣不斷發展、不斷提高”。請注意,史副行長特別指明的是國內“三個廠”,而沒說到與國外造幣廠接觸的具體部門和工作人員,是不是就意味著凡是委托國外造幣廠鑄造的彩色金銀幣的把關之責與評委會無關呢?單從央行高層的這段講話看,由瑞方鑄造的龍鳳呈祥錯幣似乎與國內三家造幣廠不相干,但由央行行長簽發的鑒定證書卻明明白白證明它是中國的法定貨幣,從這個嚴肅意義上講,金總和評委會理應擔起把關責任。經了解,金總是央行“直屬的專業公司,履行央行貴金屬貨幣發行和國家貴金屬儲備職能”,深圳廠隸屬金總,上海和沈陽兩廠隸屬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簡稱“印制總公司”),金總和印制總公司分別隸屬央行,評審會隸屬金總。問題是,評委會也是咱們中國的,難道它就管不到委托國外鑄造的法定貨幣嗎?否則,評委會形同虛設。乍一看,我們的體制挺科學的,制度挺健全的。我尋思,龍鳳呈祥錯幣的錯因是不是還與我國當前貨幣印制和發行機制所存在缺陷、機構之間關系微妙等問題有關呢?那么,造成龍鳳呈祥彩銀幣出錯的責任應由誰承擔?當時的相關資料顯示,時任央行行長是***,分管貨幣發行的副行長是史紀良。在龍鳳呈祥錯幣鑒定證書上簽字的是***,總責任人應是行長,副行長是分管領導,系第二責任人,這只是面上的東西,而事件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呢?難道真的是行長和副行長的責任嗎?其實,整個具體工作是誰*辦的,差錯發生在什么環節上,業內人士心知肚明。
發行機構對龍鳳呈祥錯幣的態度在錢幣市場鬧得沸沸揚揚的“錯版” 、“特版”龍鳳呈祥彩銀幣問題,究竟是無中生有、刻意編造的謊言,還是實際存在的事實?通過近5年的觀察,對于“錯版”、“特版”這個詞,發行機構的報刊和網站顯得十分敏感和謹慎。比如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的中國金幣網和《中國金幣》雜志,從來就沒正面提及龍鳳呈祥錯幣的相關事宜。要想弄清龍鳳呈祥錯幣“身世”問題,發行機構的態度最為重要!而至今發行機構給我總的印象:態度怪異、“裝聾作啞”,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給人們的普遍感覺:沒這回事。由于錯幣影響大,國內各錢幣媒體的宣傳呈現鋪天蓋地之勢。通常,越是回避敏感問題,隱藏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知道,所有集藏愛好者和經銷商都喜歡獵奇,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尋求樂趣,后者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潤。對于社會的強烈反應,發行機構不可能身置世外而不知。最高管理層不外乎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一是公開辟謠,誰出面?金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是金總幾乎承擔了央行發售貴金屬紀念幣的全套活兒。金總可稱該幣是人為制作的*,上來就一棒子打死;二是干脆承認是錯幣;三是保持沉默,拖下去。結果,管理層選擇的是最后一條。承認,畢竟有失臉面,會對發行機構的聲譽產生不良影響,工作人員難免存有恐慌和不安的心理,也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既然管理層的態度是沉默,就必然要在自己的媒體“封殺”消息,可能還在內部傳達了類似紀律規定什么的。從發行機構及其媒體至今的種種表現看確實如此,實據有:①已出版的貴金屬紀念幣圖錄和宣傳材料中,均沒有收入該幣,而非官方出版物已收錄;②沒有一次正面、完整、專題、全面地介紹有關該幣的文章;③在近幾年舉辦的錢幣博覽會的拍賣會上,從沒見到該幣的身影,而社會上已有拍賣公司公開拍賣該幣;④對錢幣愛好者的咨詢都是無可奉告;⑤分布在各地的金總特約經銷點從沒銷售過,而該幣只能在民間市場交易(未完待續)。
連載五:由于發行機構一開始并沒有動用包括法律等手段將該幣全盤否定,而是采取了中性的模糊策略,此態度給人們傳遞了這樣的信號:該幣是真實、合法的。例如2002年11月3日,由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在“天子腳下” 舉辦的“2002秋季郵幣拍賣會”上,龍鳳呈祥錯幣(標的編號:1430)以人民幣53900元成交。握有“上方寶劍”的發行機構,卻未發表聲明,更未出面干預,這種沉默之舉完全可解讀為半公開承認。此外,不知是官方工作人員疏忽還是有政策允許適度放寬,在中國金幣網上仍有“漏網之魚”,即錯幣的字眼偶而出現,例如當輸入“錯版龍鳳呈祥”后查詢,還是能查到若干條有關龍鳳呈祥“錯版幣”或“特版幣”的相關文章,但不是專題性的,只是稍微帶上那么一、兩句。平心而論,發行機構封鎖消息總體上是成功的,幾乎達到了滴水不漏的境地,或已達到了最高管理層事前所希望的結局,即不管社會媒體怎么評論,只要不表態,就能平安無事。在官方網站和媒體刻意回避這一敏感問題的情形下,我們無法知道該幣的更多權威資料。不過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資訊及市場的反應,還是能悟出一些端倪的:2000年7月14日《金融時報》第一版刊登央行發行公告,幣樣圖片刊登在該報的第二版,公告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00年7月18日發行”、“由瑞士PAMP造幣廠鑄造”,但7月18日并沒有該幣面市的訊息。我看不清第二版上刊登的錢幣圖片主題文字是否存在瑕疵,但能看出年號是“2000”。瑞方把“2000”改為“2001”雖然蹊蹺,側面反映了瑞方可能還真的不知道7月14日公布的錢幣圖片。接下來,該幣就杳無音信了。直到2001年7月30日《信息早報》發表消息,透露龍鳳呈祥彩銀幣即將面市,期貨價每枚1400元上下。7月31日《大江南收藏》發表《周郎妙計,劉備招親》一文,算是對龍鳳呈祥彩銀幣賞析較早的文章了!皷|窗事發”后,發行機構竭盡全力補發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以最快的速度彌補重大過失。2001年11月20日《大江南收藏》刊文,稱首批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到滬時間是11月8日,零售價1500元。至此,終于形成當代世界上罕見的“一幣兩版”現象。雖不知首批正版龍鳳呈祥彩銀幣面市的具體數量,但可看出,對于我們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的行政機構來說,其辦事速度和效果是非常迅速和卓有成效的:從2001年7月底發現錯誤、再到11月上旬正版面市僅僅3個月。應該說是發行機構高度重視、統一思想、精心組織的結果。如果說社會上所傳言 “秘密回收”是真的,那么,發行機構最起碼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1、迅速查明過錯原因、摸清市場狀況,研究能否挽救的可能性并制定具體措施,責任到人;2、根據駐港機構已發數量,籌措回購資金;3、整個“惡補”工作應是統籌并行的,甚至成立了工作組或指揮部之類的臨時機構。4、派出得力且可靠的專員,設定了回收價的上限,甚至授權派出的專員靈活掌握回購價,或與指揮部保持聯系,隨時確定回收價格。高層的“底牌”可能是:好在香港分支機構只向上海發了1000枚,不同于1988年第15屆冬奧會5元錯版銀幣面向國外且大部分已發,想要挽救已無回天之力。倘若龍鳳呈祥錯幣回購行動失敗,問題也不大,不過區區千枚而已(未完待續)。
連載六:面對難題,發行機構將何去何從?發行機構會不會承認龍鳳呈祥錯幣?會不會公布錯因?這乃是廣大金銀幣愛好者共同是關心的話題,也是中外錢幣學界關注的焦點。當前和今后,發行機構會作出怎樣的抉擇?在此不妨簡析如下: 2005年8月,我在參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貴金屬紀念幣圖錄》編輯出版座談會”前,就有許多幣友托我進諫發行機構將龍鳳呈祥錯幣正式編入《圖錄》。與會的一些知名人士,亦有類似提議。那么究竟要不要將龍鳳呈祥錯幣收入國家貨幣圖錄里呢?回答是肯定的!發行機構理應從長計議,承認龍鳳呈祥彩銀幣“一幣兩版”共存的事實。試想,如果不承認龍鳳呈祥錯幣的存在事實,今后若出現不法分子制假謀取暴利等現象,央行如何應對?怎么打假?司法機關打擊犯罪分子的依據又是什么?——從法律角度看,承認錯幣的事實并不違反人民幣管理條例和紀念幣相關規定以及保密法規,況且已有先例(因疏忽,將1988年第15屆冬奧會紀念銀幣主題文字刻成“第16屆”,發行機構已公開承認,但沒回收錯版幣,也沒重鑄正版幣)。——從宏觀高度看,公開承認錯幣是有希望的,但要取決于國內政策及相關機制的大環境,包括發行機構管理層思想解放的程度。偉大的中國GCD胸懷大襟,撥亂反正,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都能承認這場運動是錯誤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龍鳳呈祥錯幣這個小問題不可能永遠困擾著世人,因為事實和歷史是不容篡改的!獜奈⒂^層面看,公開承認錯幣是有可能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任的發行機構高管逐漸退休、卸任、離職、調動等,這個秘密自然隨之解密,據說就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絕密報告還有解密時限呢,何況是一枚紀念幣而已,我們深信暫時隱瞞的東西禁不住時的空考驗是完全可能的。俗話說得好“是人就有錯,工作必有過”。出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再錯。有錯不承認,是對社會公眾極不負責的一種表現,也說明我們發行機構及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思想作風切實有待進一步提高(有關發行機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再專題評述)。因此,發行機構應正視現實,汲取教訓,未雨綢繆。如今,一個穩定、理性、成熟的中國錢幣市場及其參與者肯定會諒解和包容發行機構的。不過,就目前發行機構之舉,反而會激起錢幣愛好者、投資人、經營者、研究者的長期關注和不斷探索,如同考古學家堅持不懈試圖揭開南京上坊東吳墓主之謎一樣。今后,民間也許會自發成立“龍鳳呈祥錯幣研究會”,交流信息,公開自己珍藏的錯幣鑒定證書號碼,考證存世量和發行機構的回收量等;蛟S發行機構永遠不承認,那就更增添了龍鳳呈祥錯幣的社會關注力,人們的好奇心理將變得更加強烈和執著,使龍鳳呈祥錯幣神話加速升級,在中國錢幣史上,尤其在世界錢幣史上將隆重記上一筆!
[此貼子已經被取得真經于2010-11-18 9:43:14編輯過]
好文,希望今后多發這類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