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愈演愈烈
最近有朋友多次問我:人民幣為何“對內貶值對外升值”?每次都是匆匆回答幾句,無暇細說。不是我沒有把問題徹底想清楚,而是問題確實沒有那么簡單,簡單幾句話說不清楚也。10月29日至11月2日到中東名城、海灣明珠之迪拜和阿布扎比參加國際貨幣會議,主題自然少不了美聯儲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匯率戰爭和人民幣升值。猛然間,我覺得應該系統闡述一下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之怪象。
會議討論中,好幾位國際資深經濟學者指出:美聯儲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美元相對世界主要貨幣貶值(對外貶值),讓美國貨變得便宜,從而刺激美國產品出口。當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最主要目的是讓美國經濟擺脫“通貨收縮或流動性陷阱”,或者“重新通貨膨脹”(英文詞是reflate),或者讓美元“對內貶值”。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能否成功是另一個大問題(筆者曾經有專文論述它為什么不能成功),內在邏輯卻是一致:美元對內貶值、對外也貶值。反觀人民幣,為什么會出現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之“怪象”呢?
事實擺在眼前毋庸置疑:先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名義匯率啟動單邊升值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為止,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幅度達到22%,與此同時,衡量通貨膨脹最主要的指標(CPI)卻從2005年微不足道的1.4%一路上升到2008年7月份令人憂心的8.0%以上,導致國內真實利率長期為負值,普通存款者為此付出高達7000億元的代價(等于是可憐的普通貧窮存款者補貼財大氣粗的銀行!)
譬如2007年12月,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7.47%,但2008年一季度通脹率達到9.3%,真實利率變為-1.8%。負利率導致信貸需求旺盛,央行不得不實施信貸額度控制。與此同時,存款利率之扭曲更加嚴重。2008年,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72%,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33%,然而,該年上半年消費物價指數CPI是7.9%,導致活期存款真實利率是-7.22% ,一年期存款真實利率是-4.74%。
如此低的存款利率(還要征收利息稅)導致住宅市場瘋狂暴漲,政府又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限制買房。2005年至2008年股市暴漲,部分原因亦是國內貨幣之負利率(對內貶值)。資產價格膨脹遠超CPI增長幅度,2005年到2008年,全國平均房價上漲幅度超過3倍。無論從哪個指標衡量,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確屬無疑。
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人民幣暫時停止升值。2010年6月開始,迫于外部巨大政治壓力,人民幣名義匯率重新啟動單邊升值,迄今升值幅度接近3%。通貨膨脹又如何?2010年CPI連續8個月上升,真實利率連續8個月為負。房價自2009年以來一路高歌,勢不可擋,年平均上漲幅度超過50%(有些城市上漲幅度甚至超過100%)。房價不顧一切的瘋狂上漲,終于迫使中央政府痛下決心重拳出擊。高盛集團今年年初發布報告:假如將房價列入CPI,2009年中國的CPI漲幅早就超過10%,遠遠不是官方公布的那么低!
當然,更令人揪心和抓狂的是,幾乎所有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價格皆扶搖直上。君不見,“豆你玩”、“蒜你狠”唱得正歡,“糖高宗”又閃亮登場!今年以來,國內主要農產品和大宗商品價格之漲幅實在有些嚇人(最低漲幅也超過30%)。人民銀行10月15日宣布加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然而,好些有識之士卻高調批評中央銀行出手太晚,“通脹猛虎”早已出籠狂奔,要馴服它豈能易如反掌?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之趨勢愈演愈烈!難怪許多老百姓都看出此一“怪象”,紛紛試圖解釋!
二、美元和人民幣:兩個相反的邏輯?
美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邏輯是:美元貨幣泛濫(貨幣超發)---國內通脹(至少期望如此)---美元貶值---國內通脹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美元貶值刺激出口。人民幣5年來的實際運行邏輯卻是:人民幣泛濫(貨幣超發)---國內通脹(CPI上升和資產價格暴漲)---人民幣升值---國內通脹和資產價格暴漲大幅度降低普通老百姓真實收入---人民幣升值虛弱出口競爭力、降低中國產品國際市場份額、讓部分出口企業關門破產轉向房地產投機、讓許多低收入工人丟掉飯碗。嗚呼!怎么會出現如此怪異的邏輯?!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讓我們腹背受敵、左右為難、橫豎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