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自2007年10月份以來累計調整幅度已經超過了60%,趨勢使得投資者對于A股市場的未來依然充滿的擔憂,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市場的底部特征已經越來越明顯,市場短期的悲觀情緒并不會影響股市的中長期收益率,對于A股的未來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第一,基本面與股價背離。雖然分析師近6個月以來持續向下調整A股的盈利預測,但是未來2年A股的復合增長率與目前的估值水平仍存在極大的背離。我們認為基本面與股價的背離是支撐A股產生大級別行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成交量大幅的萎縮。極度悲觀的情緒導致了市場盈利預測大幅非理性下調以及估值中樞大幅向下修正之后,流動性的問題導致了股價進一步偏離合理水平。目前滬深兩市的單周成交金額為1567億元,僅相當于2007年周成交峰值的12.5%,已回到了2年半以前的周成交水平。
成交量的大幅萎縮反映了市場信心的嚴重缺失,表現在股價上則是股票價格大幅低于合理水平,回顧歷史,每一次市場底部成交量的大幅萎縮都是必要條件。
第三,調整已到極限。周邊市場經驗表明,不到一年的時間調整超過60%已經是調整的極限位置。
臺灣股票是全球公認的波動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從1987年1月份的1142點上漲到1990年1月份的12054點僅花了3年時間,3年上漲幅度超過900%。從1990年1月到9月臺灣加權指數經歷了大幅的調整,極限調整幅度達到了75%。之后臺灣股市場出現了一波強有力的上漲,到1991年7月,較最低點上漲超過90%。我們認為:從風險收益比的角度看,目前的A股市場下跌空間大大小于上漲空間。目前的A股市場基本處于底部區域。
第四,機構逆勢增倉。作為價值投資者代表的機構,8月份單月資金流入達到了187.73億,創出了今年以來的資金流入新高。對比8月份上證指數的走勢,我們會發現資金的流向和股價的走勢出現了很大的背離。而資金流向和股價走勢的背離則是市場底部的又一個重要特征。
具體到8月份各交易日,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在市場出現大跌的幾個交易日,機構都出現了大量的買入。這也充分顯示了機構作為價值投資者對于目前市場點位的認可。
我們知道市場要出現一波大幅的上漲,前提條件是藍籌股必須要有大資金的介入并且率先出現上漲,從8月各板塊的資金流入情況可以看到:石化、銀行板塊這樣的權重板塊都出現了資金的明顯凈流入,這又成為市場底部區域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