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類幣比較
比較項目
流通幣
收藏幣
投資幣
購買理由
收藏要求
收藏幣有金屬原值,有欣賞價值,有長期投資效益
保值及增值需要。具有短期及長期投資效益
發行量
一般很大,以便于流通。常根據需要,連續或間斷發行
限量發行,預先公告發行量。甚至有編號、證書
一般不限量,根據投資市場流通需要發行
材質
一般為普通金屬。早期曾用貴金屬。
主要是貴金屬,也有普通金屬
高成色貴金屬。
市面設計特點
常有主權發行機構標志(國徽、國名),并常有民族地方特色。必須有面值
設計突出紀念主題,講究藝術性。
采用相對固定的便于識別的圖形,多年不變
制作特點
盡量減少重量。其形狀便于區別不同面值。均為普制級,便于大批量生產
制作力求精良。分普制級和精制級。
要求成色,重量準確
發行價
面值
高于或遠高于面值。
按所含純金銀重價格加3%~10%附加費
交易價
流通按面值,收藏一般高于面值
高于發行價。
視金銀價格漲落而定
(五)在集藏硬幣過程經常遇見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區分流通幣與收藏幣。準確的原始資料應是主權發行機構發行時的公告(或說明)。不少國家(地區)也定期出版收藏幣(紀念幣為主)圖冊。但在一般錢幣目錄(手冊)中并未明確加以區分,以下判據可供參考。
1.材質。收藏幣多為貴金屬。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基本沒有流通金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本沒有流通銀幣。
2.發行年代。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發行年代,成組 收藏幣(如生肖幣,保護野生動物幣,奧運會幣)常有不同發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流通幣常連續多年發行。
3.發行量。發行總量在萬枚(0.01百萬枚)以下的大體法進入流通領域。但發行量達百萬的也可能是收藏幣。
4.品相等級。精制級市為收藏幣。
5.交易價格。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和精制級的大體是收藏幣。交易價格中有極美級。優美級以及更低等級的大體是流通幣。但有極美級的也可能是收藏幣,因在交易過程中幣品品級降低。交易價格中只有未流通級的也可能是流通幣,因為該幣剛剛發行,流通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極美級或優美級交易價格。
總之,收藏幣與流通幣的區別必須綜合判斷,而且常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