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套人民幣2000年底退出流通市場,這套在市場上流通了近38年的貨幣完成了它的使命,即將退出它的歷史舞臺。它的退出成為廣大集藏愛好者關注的目標。
自1999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該消息至今,各地的集藏報刊大都報道了在當今集藏市場普遍疲軟的今天,還在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幣就一直穩中有升,行情看漲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第三套人民幣成為2000年集藏市場的一匹黑馬呢?下面就從其發行、特點及收藏價值三個方面簡略的闡述一下,供同行指正。
一、 第三套人民幣發行概況:
第三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于1962年4月20日起陸續發行至1974年1月5日紙幣發行完畢;流通金屬幣于1980年4月15日起由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流通,經過18年的逐步調整,從發行了13個品種。
該套人民幣有主幣4種,分別為1元、2元、5元、10元券;輔幣3種,分別為1角、2角、5角券。主幣和輔幣共7種面額9種版別,其中1角券為3種。
流通金屬幣有1角、2角、5角、1元(分幣未計)四種合金硬幣,與紙幣等值流通。
二、 第三套人民幣特點:
1. 設計。突破了傳統紙幣四邊框的呆板形式,全部采用開放式設計在有限的票券空呈現出自由開闊的畫面,注重突出票面美感。
2. 主圖。正面主圖大多以各條戰線的工人階級和農民朋友的生產勞動作為主畫面,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人、農民的新風貌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具有極強的時代性。
3. 防偽。這套紙幣防偽措施進一步提高,人民幣主圖和面額文字及襯底花紋均采用了雕刻板;1元、2元、5元3種主幣采用了五角星圖案滿版水印;10元券采用了天安門圖案固定水印。
4. 色彩。采用了多色彩印及多色接線技術,從而使色彩更加明亮、豐富、提高了它的藝術鑒賞價值。
5. 發行量。4種金屬硬幣材質成本較高,面額較低,發行量不大;1角“背紅”也是如此;1角“背綠”尤甚。
三、 第三套人民幣的收藏投資價值:
流通人民幣的收藏作為收藏家庭的一員是隨著其退出流通領域而開始的。第三套人
民幣的收藏也不例外。自1999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2000年7月1日起停止流通本套人民幣以來,除一大部分銀行只收不付外,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沉淀在收藏愛好者手中,其后中行因某些原因將其退出流通延遲至2000年年底,可實際在市場上市已消失其作為貨幣的蹤影,它已搖身一變作為集市里緊俏的商品了。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第三套人民幣紙幣主圖盡現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這一主題。如1角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元券女拖拉機手、10元券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等。同時也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成就。如2角券武漢長江大橋、2元券背面石油礦井、五元券背面露天采礦等。因此該套人民幣圖案有極強的時代性,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文物和歷史研究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價值越來越顯現出來。
本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發行的背面主色調為紅色(市場俗稱“背紅”)1角版,該券自1971年11月銀行就只收不付;1966年1月20日發行的背面主色調為江綠(市場俗稱“背綠”)1角版,該券自1967年12月銀行就只收不付;1角、2角、5角、1元硬幣由于材質成本高。我國在發行7年后就停止發行了,造成這幾種紙(硬)幣在市場中流通時間較短,存世量較小,對集藏者來說,存量與需求的不均衡性是一大利好消息。
集幣作為集藏四大家族一員在我國相對延后,對人民幣的收藏意識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正因為此形成了目前第三套人民幣的低價位,這對紀念金屬幣、彩色金銀幣因發行或市場價位太高,集藏者望而卻步的工薪階層和普通集藏者來說是比較適合的。隨時間推移,集幣隊伍的擴大,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從而為投資者贏得較大的獲利空間。
本套人民幣的“紡織廠生產圖”五角券,“車床工人生產圖”2元券都是精典之作,并且在1991年3月1日以后就只收不付。“煉鋼工人生產圖”五元券被國際錢幣界視為世界珍品。隨著入世的到來,世界各國集幣愛好者對中國錢幣的認可程度會逐步深入,那時外資的介入,將會使第三套人民幣形成新一輪的牛市行情。以上是個人觀點,供同好推敲。